唐医易运用葛根汤验案赏析
2018-01-21黎崇裕崔健辉邵燕心
黎崇裕,崔健辉,邵燕心
(1.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中医工作室,广东 珠海 519000;2.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广东 广州 511400; 3.佰草中医调养馆,广东 佛山 528234)
唐医易先生(下文称唐师)是民间经方名家,乃笔者的民间师傅,长年在广东一带行医。唐师中医功底扎实,崇尚用经方原方,用药平和,加减用药亦多遵经方之品,擅长治疗临床常见病或疑难杂病。但其平时不善于理论阐述,而常用实战案例说话,下面举数例其运用葛根汤的临床验案,以飨读者。
1 葛根汤
1.1定时头晕案
患者,男,39岁,2014年8月7日初诊。主诉:头晕4 d。4 d前早起后,从巳时(9∶00—11∶00)始觉头晕,伴有不欲食,持续到未时(13∶00—15∶00)症状消失。头部经常有游走性痛,双侧风池穴、右侧头部尤甚,会游走到后脑勺、前额、头顶、后头角。纳差,疲惫,睡眠差,眠浅,大便烂,小便正常。舌质淡暗有瘀斑、齿痕,苔白腻。六脉沉弦紧,至数平。处方:葛根15 g,麻黄9 g,桂枝9 g,生姜10 g,甘草片6 g,白芍6 g,大枣5枚,柴胡10 g,6剂。2014年8月14日复诊:服药后头晕已愈,现稍有头痛,纳可,但有时口中不和,大便软烂,小便正常,睡眠正常。舌色淡暗有瘀斑、齿痕,苔白腻。右脉浮弦紧,左脉浮大紧,至数平。处方:葛根15 g,麻黄9 g,桂枝9 g,生姜10 g,甘草片6 g,白芍6 g,大枣5枚,5剂。随后回访,用药后症状痊愈。
按语:唐师认为葛根汤证常可见头痛,因为葛根汤证的条文中以太阳病作为开头,而头痛是太阳病的常见症状,因此头痛为葛根汤证的常见症状之一,自下利则是葛根汤证的常见症状之二。自下利是指没有使用泻下药,而大便次数多,不成形,或腹泻,唐师常描述为大便烂或稀。此案头晕从巳时开始,持续到未时症状消失,符合《伤寒论》“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之描述。唐师认为欲解时也是欲剧时,故虽头晕伴有不欲食,唐师没有从少阳病辨治,而根据发病时间,头痛、自下利等兼症从太阳与阳明合病辨治,治疗以葛根汤为主而获效。
1.2发热疲惫案
患者,男,9岁,2012年5月18日初诊。主诉:5月17日晚打喷嚏,5月18日早起发现高热,体温38.3℃。前额痛,疲惫,畏风寒,无汗,鼻塞流涕,未大便,小便正常。舌色淡,苔白薄湿滑。六脉浮弦紧数。处方:葛根15 g,麻黄9 g,桂枝6 g,生姜10 g,炙甘草6 g,白芍6 g,大枣5枚,苍耳子12 g(包煎),辛夷10 g(包煎),白芷6 g,4剂。随后回访:3剂药后,汗出热退痊愈。
按语:葛根汤出自《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唐师认为发热疲惫、恶寒无汗是葛根汤的常见症状之四,此可补仲景之未逮也!
1.3膝关节滑囊炎案
患者,男,35岁,2013年5月11日初诊。主诉:运动后膝盖酸痛,用药(具体药物不详)后膝盖肿,至今未愈,走路自觉肿胀不适,已有3周。西医诊断为滑膜炎。临床见右膝盖明显浮肿,按掐不硬。舌色暗瘀,苔白腻。右脉浮细紧,左脉沉紧,至数平。处方:葛根15 g,麻黄12 g,桂枝10 g,生姜10 g,炙甘草6 g,白芍9 g,大枣5枚,苍术12 g,茯苓12 g,6剂。随后回访:服药后痊愈。
按语:膝关节外侧肿胀是指外膝眼部位肿痛难忍,因内有液体,压之有弹性,西医多诊断为膝关节滑囊炎。中医认为是湿邪所致。唐师认为由于该部位属阳明经所循行,而葛根走阳明所经之处也,加之因湿邪所致病证,故可用本方加苍术、茯苓以疏通经络,燥湿利湿,湿邪除,则肿胀消、疼痛止。
2 葛根加半夏汤
2.1反复发热案
患者,女,27岁,2012年4月12日初诊。主诉:发热5 d。5 d前开始发热,自行服药(具体用药不详),当时热退,但次日又发热,后来在市某中心医院治疗,输液后热退,之后连续反复发热,最高温度39.5℃,诊断为尿道感染导致高热。现症见头痛,双侧太阳穴、前额拘痛,如发热则全身痛伴有畏寒,平时微恶寒。4 d前患者开始在傍晚时发热,输液后热退,之后又发热,凌晨1∶00左右出汗后热退,热退后到当日傍晚再发热。4月11日晚起开始出现呕吐,口渴。小便少,大便3日一行,呈羊粪状干硬。舌色瘀紫,有齿痕,苔薄白。右脉浮弦紧数,左脉浮弦细紧数。唐师认为此乃太阳阳明合病葛根加半夏汤证,处方:葛根18 g,麻黄9 g,炙甘草6 g,白芍6 g,桂枝6 g,生姜10 g,姜半夏10 g,大枣5枚,4剂。随后回访:服药1剂后热退,2剂后痊愈。
按语:唐师曾对笔者提及葛根加半夏汤证是太阳阳明合病以及伴随呕吐症状是也,如此案。笔者在《100首经方方证要点》[1]葛根加半夏汤的方证要点中提到:“太阳伤寒胃气上逆呕吐证:以发热恶寒,恶寒,项背强,不下利而呕吐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头痛,项背强直拘急,呕吐,口不渴,无汗,恶风,舌暗红苔白,脉浮大而数。”
2.2自下利且欲呕案
患者,女,21岁,2014年10月18日初诊。主诉:18日凌晨3∶00—4∶00开始觉得发冷,6∶00—7∶00时许开始出现高热,头晕、欲吐,口干口渴引饮,腰背疼,颈椎痛,不欲食,大便稀,小便正常。舌色淡,有齿痕,苔白腻。六脉浮弦紧数。处方:葛根15 g,麻黄9 g,桂枝9 g,生姜10 g,甘草片6 g,白芍6 g,法半夏9 g,大枣4枚,4剂。2014年10月19日复诊:上药服用2剂后,第1次热退后复热,深夜再服1剂后热又退,其中腹痛泄泻数次。症见微热,泄泻,头晕。舌色淡暗,有齿痕,有瘀斑,苔白腻。右脉浮弦滑数,左脉沉弦滑数。处方:葛根24 g,黄连片6 g,黄芩片6 g,炙甘草6 g,4剂。随后回访:服药后诸症痊愈。
按语:葛根加半夏汤证出自《伤寒论》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仲景原文虽然用葛根加半夏汤时见呕不见利,但唐师临床见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且欲呕者,常用葛根加半夏汤先解表,常欲呕止而表解,但亦常出现内热内陷而下利加重者,此时用葛根芩连汤收尾即可,此乃唐师活用经方之法。
2.3外感剧烈头痛欲呕案
患者,女,38岁,2014年3月1日初诊。主诉:前几日开始咽喉痛,昨日起咽喉痛消失,出现头痛症状,鼻略塞,有鼻涕,自行服用感冒药无效。今日头剧痛,服用芬必得无效, 15∶00—16∶00至来诊头剧烈疼痛,前额、双侧太阳穴,头顶、后脑勺皆痛,前额尤其严重,如刀劈般疼痛,欲呕,小便正常,大便烂。舌色淡,苔薄白,六脉浮紧,至数平。处方:葛根18 g,麻黄12 g,甘草片9 g,白芍9 g,桂枝9 g,生姜10 g,姜半夏10 g,大枣5枚,2剂。晚饭后20∶15服药,21∶00来告知:药后浑身发热,头痛消失。次日见面称:昨晚再服1剂药后已经痊愈。
按语:此案头痛剧烈乃因外感风寒,寒则收引,气血不畅,筋脉失养,不通则痛所致,加之胃气上逆故欲呕。方用葛根加半夏汤外解风寒之邪,内降胃气上逆,看似无止头痛之品,实为治本之法。
3 葛根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冬温后传变案
患者,男,44岁,2013年1月12日初诊。主诉:外感5 d,曾高热谵语,经治疗未愈。现前额痛甚,颈椎后脑部位痛,5 d未解大便,口渴引饮,12日凌晨2∶00左右发冷厉害。舌色略暗,有齿痕,苔白腻。右脉沉细紧,左脉沉细紧,至数平。处方:葛根15 g,麻黄9 g,桂枝10 g,生姜10 g,炙甘草6 g,白芍9 g,大枣5枚,细辛3 g,附片6 g(先煎),4剂。2013年1月14日复诊:服前药1剂后,发冷、发热症状消失,至次日凌晨2∶00汗出;第2剂药后也无发冷、发热,无汗出。14日早服第3剂药亦无汗出,但未再发烧、发冷,大便正常,口渴引饮。眉心、前额微痛,后头已不痛,有少许鼻涕,胃口稍好,畏寒近衣,精神好转。舌色暗瘀,苔白厚腻。右脉沉紧,左脉沉细紧,至数平。处方:葛根15 g,麻黄10 g,桂枝10 g,生姜10 g,炙甘草6 g,白芍9 g,大枣5枚,细辛3 g,附片10 g(先煎),4剂。随后回访:上药服用1剂后恢复健康,余药未服。
按语:唐师认为口渴引饮、项背强是葛根汤证的常见症状之三。此案合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乃因患者脉沉,《伤寒论》第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患者虽曾高热谵语、口渴引饮,但用药依旧不避辛温,葛根汤虽可解肌发汗,但亦可生津舒筋,特别是加大原方比例中葛根、白芍的用量后,使葛根汤由辛温解表转为辛凉兼辛温解表,用于治疗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