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体会
2018-01-21芦凤琴蔡秀英
牛 俐,芦凤琴,蔡秀英,王 振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中医医院,山东 济南 250200)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第29条,原方主治伤寒夹虚之人误汗亡阳,复阳后阴液不足之脚挛急证。清·程钟龄《医学心悟》言此方可治腹痛,吴遵程评论本方为“真血虚挟热之神方”。笔者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临床中各种疼痛性疾病,均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分享病案如下。
1 病案资料
(1)患者,女,58岁,2016年4月15日就诊。患者于2016年4月4日因进食后腹部胀痛不适2 d入住本院普外科,腹痛以上腹部为著,呈阵发性疼痛,无恶心呕吐,无肛门排气、排便,症状逐渐加重,腹部立位平片检查显示:肠腔内见散在短小液平面。既往有阑尾炎手术史,术后有反复发作性腹痛病史,有甲状腺手术史,有糖尿病史。入院后诊断为:腹痛病,粘连性肠梗阻。于2016年4月11日行腹腔镜下粘连松解术,手术顺利。之后患者出现进食差,食则呕吐,腹部疼痛不适,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外科术后相关检查无异常。2016年4月15日普外科求会诊,综合患者的病史及症状,考虑证属阴津亏虚,脉络失养。给予芍药甘草汤治疗。处方:炒白芍30 g,炙甘草10 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患者诸症消失,痊愈出院。
(2)患者,女,80岁,2016年5月18日就诊。患者于半年前行卵巢肿瘤微创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复查无异常。自手术后患者自觉小腹部疼痛不适,时轻时重,心情烦躁,下腹部、外阴有灼热感,但无尿痛、尿急症状,纳可,二便调。舌脉未见(因患者年事已高,家属代述病情求诊)。证属肝肾阴虚,阴虚于下,阳浮于上。给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处方:炒白芍30 g,炙甘草10 g,淡竹叶10 g,炒栀子10 g,5剂,颗粒剂水冲服。服药后,患者腹痛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下腹部及外阴的灼热感略有减轻,又继予上方6剂,服后患者诸症消失。
(3)患者,男,65岁,2016年11月3日初诊。患者于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腹部疼痛,呈隐痛,每于下午5点左右疼痛加重,排气及大便后可缓解,纳眠好,小便调,大便干。在济南市某医院做腹部彩超、结肠镜等检查均为无异常,不间断诊治均无明显症状改善。舌红苔黄厚,脉弦滑。证属阴津亏虚,湿热内蕴。给予芍药甘草汤合小承气汤加味治疗。处方:生白芍30 g,炙甘草10 g,炒枳实10 g,川厚朴10 g,酒大黄6 g,陈皮10 g,炒苍术10 g,7剂,颗粒剂水冲服。
2016年11月14日复诊:服药5剂后,患者症状消失未再发作,遂停服药物,停药后2 d腹痛再次发作,遂又来诊。仍左侧腹部疼痛,隐痛,每于下午5点左右疼痛加重,但发作程度较未服药前减轻,纳眠好,小便调,大便干,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滑。复又投上方7剂。
2016年11月21日三诊:服药后诸症皆消,未再复发。为巩固疗效,继服上方7剂。
(4)患者,男,17岁,2016年11月10日初诊。患者于2年前因受凉后出现右下肢浮肿伴酸痛不适,自觉右下肢有无力感,在当地医院就诊治疗,自述检查均无异常,西药治疗后右下肢浮肿减轻,但酸痛不适的症状无改善。近2个月症状加重,并伴有疼痛及麻木感,纳好眠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证属寒凝络阻,阴津亏虚。给予芍药甘草汤颗粒剂治疗。处方:生白芍30 g,炙甘草10 g,7剂,颗粒剂水冲服。
2016年11月17日复诊:服药后右下肢疼痛及酸痛不适症状明显减轻,麻木减轻,自觉约40%症状好转,但服药后偶有胃脘部不适感,纳眠好,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因患者服药后偶感胃脘部不适,考虑生白芍有伤胃之弊,遂将生白芍改为炒白芍,减少其对脾胃之伤。处方:炒白芍45 g,炙甘草15 g,7剂,颗粒剂水冲服。
2016年11月28日三诊:服药后右下肢疼痛及酸痛不适症状明显减轻,无麻木症状,自觉约70%症状好转,服药后未有胃脘部不适感,纳眠好,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继续服用上方10剂巩固疗效。
(5)患者,男,45岁,2016年11月10日初诊。患者因双上肢剧痛突发2 d就诊,双上肢自肘部向下剧痛难忍,不能触碰,动则剧痛加重,伴有轻度麻木感,无肢体无力及红肿、肿胀症状,无外伤史。患者有长期饮酒史,发病前饮酒约半斤。纳好,二便调。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来诊后检查双上肢血管、颅脑CT、肌酶谱、风湿因子系列、肾功能、离子及血常规均无异常。证属寒凝脉络,筋脉挛急。给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处方:炒白芍30 g,炙甘草10 g,羌活10 g,独活10 g,延胡索10 g,3剂,颗粒剂水冲服。
2016年11月17日复诊:患者自述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要求继续中药治疗。左上肢每日还有疼痛及麻木感,右上肢有轻度的疼痛,但已可以正常活动,自觉约70%症状好转,纳好,二便调。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考虑患者长期饮酒,有湿热内蕴之象,遂给予芍药甘草汤合三妙汤加味治疗。处方:炒白芍30 g,炙甘草10 g,炒苍术15 g,黄柏6 g,川牛膝15 g,羌活10 g,独活10 g,延胡索10 g,4剂,颗粒剂水冲服。
2016年11月21日三诊:家属代述,服上方后诸症皆消,患者已可以正常工作,继服前方7剂以巩固疗效。
2 讨论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第29条,“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用法:白芍、甘草(炙)各四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方中白芍酸收而苦泻,性寒阴柔,敛营气而泻肝火,益阴养血,《神农本草经》言“气味苦、平,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甘草温散而甘缓,性平和,和逆气而补脾土,补中缓急,《神农本草经》言“甘草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解毒”。研究表明,白芍对中枢性疼痛及中枢、脊髓性反射弧兴奋均有抑制作用[1]。两者协同为用,酸甘相合,补益阴血,可以治疗拘挛急迫疼痛诸证。
《医学心悟》称芍药甘草汤“止痛如神”。《类聚广义》曰:“芍药甘草汤,治腹中挛急而疼者,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挛急甚者,亦有奇效。”另有医籍载有芍药甘草汤治疗痛证的医案,如《建珠录》曰:“云州医生,年三十一日忽苦足跟痛,如锥刺,如刀刮,不可触近,众医无能处方者。有一疡医,以为当有脓,以刀劈之,亦无效。于是迎先生诊之,腹皮按之拘急,不弛,作芍药甘草汤使饮之,一付即已”。现代医学研究,芍药甘草汤对病变异常兴奋状态有强力的抑制镇静作用,故能治疗中枢性或末梢性的痉挛急症或挛急引起的疼痛[2]。
笔者临证以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思想为指导,认为凡是符合阴虚血少、筋脉失濡病机导致的痛证均可用芍药甘草汤为主方化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