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滨教授运用辨病辨证辨体思想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经验*
2018-01-21刘新野指导周亚滨
葛 媛 刘新野 指导 周亚滨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心脏神经官能症,又称为心血管神经症、神经性血循环衰弱症、焦虑型神经官能症等[1],是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失衡,可伴随内分泌系统失调导致的心脏血管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2]。其临床表现多为心血管症状:心悸、气短、胸闷,可转瞬即逝,或隐痛持续数小时至数日不等。亦可表现为精神紧张、焦虑、失眠、头痛等神志症状,临床检查并无器质性改变[3]。近年来此病发病率极高,青壮年女性居多,西医治疗方面只可缓解症状,包括小剂量的镇静剂、β受体阻断剂[4]等药物,短时间效果尚可,长期效果欠佳,而且在治疗的同时,西药的副作用明显,不良反应过多,易出现头痛、恶心、胃痛、药物依赖性强等问题。近年来,中医药已广泛运用于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以其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发挥全面整体治疗优势,取得广泛认可。周亚滨教授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心病学学科、心血管重点专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对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有独到的见解,经验丰富,常应手而效,数剂而愈,周师取效的关键在于能够精准的辨证治疗。笔者有幸随师左右,耳濡目染,现将其治疗心脏神经性官能症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审病求因——明悉病机
周亚滨教授认为,中医学虽然没有“心脏神经官能症”这样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多将其归属于中医学“心悸”“头痛”“眩晕”“胸痹心痛”“不寐”“郁证”等范畴[5],其病因病机复杂,周亚滨教授在继承历代医家及古籍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强调该病病因分内外之因,病机概括为本虚标实。内因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形体素虚,心气血不足,心虚胆怯,先天失养,突遇惊吓或刺激,触犯心神,致使心神不能自主而发本病[6]。外因多因情志过极、劳累过度、房事不节、久病体弱等因素累及脏腑形骸。其中又以情志过极最为关键,正如《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7]。 《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8]。内外相因,导致气血失和、阴阳失衡、机体失调。周师强调,其中心气血亏虚,肝胆气郁为本病的最基本病机。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9],心之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心神,心神失养,致心失统摄之力;心之阴阳为周身阴阳之长,心阴不足,虚火妄动或心阳虚衰,温煦失司,均可使心神不宁,而发本病为其本。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喜条达而恶抑郁。五志过极,易伤肝气,条达疏泄失职,则肝郁气滞,使周身气机不畅,血不养神,脉道不通;日久气郁化火,而致肝火扰心。忧思过度则伤脾土,脾运失司,内生水饮痰浊,日久易化热化火,而成痰火扰心之证。另外肾主水,肾水凌心。正如《伤寒明理论》中提出“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10]。心火居上,肾水居下,肾水不上则不能济火,心火无所制约,而致心火亢盛[11]。病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心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以气郁、气滞、血瘀、痰饮、痰火为要[12]。 病位主要在心,又离不开肝、胆、脾、肾各脏腑的影响。
2 辨治思想
对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诊治,周师主张用辨病-辨证-辨体的方法,从多方面准确治疗此病证。
2.1 辨病论治 辨病论治是从疾病的全局出发,了解疾病的基本变化及走向,更准确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能提供更有效的诊治[13]。心脏神经官能症临床症状复杂,因此周师在治疗前都仔细询问病因,既往病史,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家族遗传病史等,多种诊察方法互参,辅助检查联合的方法进行准确诊断,从而有效治疗。
2.2 辨证论治 周师尝谓,该病临床辨证主要从脏腑虚实着手,相关脏腑主要与心、肝、胆、脾、肾关系密切,应先辨明病位,再分清虚实,根据本虚(气、血、阴、阳)、标实(气郁、气滞、血瘀、痰饮、痰火)进行针对性处理,实证者以肝实为主,虚证者多以心虚多见。故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养心汤临床习用。肝为心之母,肝气郁结,则心气不舒,影响气机运行,日久化热,或阻滞脉道,成肝实心虚证,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胸痛,烦躁易怒,少寐多梦,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治疗以疏肝解郁,养血安神。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若兼气滞血瘀,见胸痛,痛如针刺,口干口苦,舌暗或瘀点,脉弦细,则合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宽胸理气,活血化瘀。若兼痰火扰心,则有失眠、噩梦纷扰,大便难、小便黄赤,舌黄腻,脉弦滑等症,方合黄连温胆汤加瓜蒌、薤白、半夏,用以清热化痰,宁心安神。心脏神经官能症以心虚为本,气虚则心无力生血行血,脾气亏虚则运化失司,而成心脾两虚之证,表现为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乏力倦怠,健忘失眠,纳差,舌淡,苔白,脉弦细。周师常以养心汤配合归脾汤加减,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心之阳气不振常表现为:心悸气短,动则尤甚,胸闷,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心肾不交,阴火旺盛,见心悸不宁,忧思尤甚,手足心热,心烦,难以入寐、多梦,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用天王补心丹加减。心主神志,胆主决断,胆气不足则心志不安,易出现善恐易惊、失眠多梦,易焦虑,遇事悌怵等表现,或可伴随心悸气短,倦怠等临床表现,而成心胆气虚证,治疗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周师强调,脏腑虚实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夹杂或转化为患。常言:此病在治疗上切不可拘泥于疾病本身,更要注重心理疏导,达到身心同治的目的。因此应以解郁为先,实证以疏肝、清肝、养肝为主,配合以行血散瘀,化痰利湿等法,虚证则重于温阳补虚,养心安神定志,虚实夹杂者应标本兼顾,虚实同治,并临证加减。
2.3 辨体论治 体质与疾病之间为同气相求。周师坚持“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14],在诊治过程中,需分别辨证先后天体质的状态、阴阳的强弱虚实、饮食偏好、奉养居处之特点,从而充分掌握整体要素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充分体现中医学“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学术思想。周师常言,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多为肝气善郁或心胆素虚之人,一遇情志刺激或长期情志不遂,则更易发病[15]。周师立法处方之时,广泛运用辨体质、辨疾病、辨证候的学术思想,有利于对疾病的全面认知,其临床意义可见一斑。
3 谴方用药
周师强调,心脏神经官能症以心气血阴阳亏虚为其本;气机郁滞、痰瘀内阻,使心神失养;火郁发之,内扰心神为标。虚实互因,夹杂多变。治疗上以补宜气血、调和阴阳固其本;疏利肝胆、调畅气机治其标,同时加减运用,配以化痰祛浊、活血祛瘀、理气解郁等法补泻兼施,虚实同治,标本兼顾。周师用柴桂龙牡汤为基础方剂加减运用。此方以《伤寒论》中第107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化裁而出。原文云“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6],原方为小柴胡汤方去甘草,加桂枝、龙骨、牡蛎、茯苓、铅丹、大黄而成,旨在和少阳,畅三焦,清阳明,宁心胆[17]。铅丹有小毒,故周师加减运用时常用磁石或珍珠母代替。周师评价此方和解少阳兼除血分之热;安神定志以祛烦惊;疏利气机使痰浊瘀滞皆畅。本病情志刺激多为临床主要病因,周师虽然强调药物的重要,但是更为注重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调畅情志,保持愉悦心情[18]。因此周师治疗上不仅关注患者脏腑,更关注患者心理[19]。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对于本病身心同治,多法互参。
4 验案举隅
患某,女性,25岁,学生,2017年6月24日初诊。主诉:心悸、失眠2个月。2个月前因复习考试紧张焦虑,情志不畅,出现心悸、胸闷气短、两胁胀痛,形体畏寒肢冷,自觉心脏寒冷紧缩感,入夜尤甚,多添衣物不觉暖。颜面时有浮肿。寐差,多梦易醒,醒后难眠,翌日精神亢奋。时有焦虑,烦躁易怒,食欲欠佳,大便正常,小便短赤,舌淡尖红、苔白腻、舌体胖大,脉弦数。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次/min,V5-V6ST-T段改变。西医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排除“甲亢”、器质性心脏病。周师综合分析诊断为“心悸,肝气郁结,心阳不振型”治之以益气疏肝,开郁散结,通阳安神。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化裁:柴胡15 g,黄芩15 g,半夏15 g,桂枝 10 g,党参 15 g,大黄 5 g,生龙骨 30 g,生牡蛎30 g,茯苓 30 g,茯神 15 g,酸枣仁 20 g,柏子仁 15 g,五味子 10 g,麦冬 10 g,桔梗 10 g,升麻 10 g,肉桂10 g,甘草15 g。每日2次,3剂水煎服。并嘱患者放松心态,改变认知,控制好情绪,注意缓解工作学习中的压力,保持心情愉快,勿熬夜劳累、饮食不节,切勿过度忧思,保持心态平和。二诊:上方用3剂后,形寒肢冷,胸闷明显好转。患者自述寐差,周身发力,气短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周师辨证为心气虚之气血不足证治以益气养心,养血安神。处方:黄芪30 g,红参15 g,甘草 15 g,桂枝 15 g,茯苓 20 g,当归 15 g,白芍 15 g,柏子仁20 g,远志15 g,五味子15 g,酸枣仁15 g。3剂水煎服。三诊:患者自述除有时乏力外,余症消失。予八珍汤加减:熟地黄 10 g,当归 10 g,川芎 10 g,赤芍 10 g,茯苓 15 g,白术 10 g,益母草 15 g,党参 15 g。3剂水煎服。追访病情未反复。
按语:患者平素忧思过多,每遇考试、或精神紧张焦虑等情志刺激,致肝气郁结不舒,气血运行不畅,而生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气机,心神失养而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两胁胀痛;平素阳气素虚,病久阳气更不足,温煦失司故形寒肢冷,心脏自觉寒冷有紧缩感,入夜尤甚。周师分析不寐之症因虚为阳虚不能敛阴,阳衰而不寐;因实为胆郁痰扰,神不归舍[20],而致入夜不得眠,时有恐慌感;肝郁日久,化热化火致烦躁易怒,精神亢奋,痰浊内生内扰脾土,脾运化失司,故食欲欠佳;舌红边尖红、苔白腻、舌体胖大,脉弦数。阳气亏虚不能温化水饮,故饮停头面则颜面时有浮肿,水饮蓄膀胱则小便短少。周师认为,治疗上注重疏利肝胆郁结,温阳化气利水,养心安神定悸。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舒达气机,方中以柴胡,疏散少阳之邪,疏肝解郁,黄芩清热燥湿泻火,一散一清,疏泄气机[21]。半夏燥湿化痰,党参益气健脾,生津养血,使气血足,痰湿尽除。茯苓健脾气鼓舞气血生化,淡渗利水;枣仁、柏子仁、茯神合用以安心神;生龙牡镇静安神。桂枝辛温,温经通络,以祛瘀血于表;大黄苦寒,性喜沉降,能泄血分之热,而祛瘀血于里。两药相伍,清少阳血分之热[22]。肉桂温壮元阳,温经散寒止痛。麦冬、五味子相伍养心阳、补心阴,使阴阳相济,阴中求阳之意。桔梗宣开肺气,祛痰利气,升麻善引清阳之气上升,两药相合升降气机,理气宽胸;甘草补虚护中,调和诸药。此方使木郁得解,诸郁皆愈,一身郁结得通,神志症状得除[23]。二诊时以养心汤调摄心神,安神定志。三诊患者久病气血不足,予八珍汤补气养血。悉证皆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