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医统大全》针灸学术思想浅析

2018-01-2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6期
关键词:徐氏经穴灸法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古今医统大全》又名《古今医统》,在现代已被列为中国“十大医学全书(类书)”之首[1],为明代医家徐春甫所著。徐春甫(1520年-1596年),字汝元,号东皋,又号思鹤、思敏,新安(今安徽省祁门县)人[2]。徐氏天资聪敏,年少而通儒,曾寓京师,任职于太医院,生平著作甚多,以《古今医统大全》为著。该书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内经》要旨、历代圣贤名医传略、各家医论、脉候、运气、经穴、针灸、各科病验诊治、本草、养生、医案验方等等,其中卷六《经穴发明》、卷七《针灸直旨》专论针灸,理论、临证皆俱,见解独到,具有一定临床意义。现将《古今医统大全》中涉及针灸内容总结如下。

1 推崇《内经》,经络养生

徐春甫深入研究并且十分推崇内经,认为“自神农氏开其天,黄帝氏继天创始,与其臣岐伯著《内经》《灵》《素》,为万世医学之鼻祖”[3]82。许国亦称,盖徐君有言“譬之儒家,《内经》尚矣,斯医之“六经”乎!《本草》其《尔雅》也;南阳、河间、东垣其四子书也。惟是六七家言是谓本。业儒者不习本业不可为儒,医不习本业不可为医”[3]2。徐氏在《古今医统大全·翼医通考下·治疗》篇中明确提出,“治疗须法素问”[3]241。徐氏以诸贤之勾玄,黄岐之神圣,历代之精英,发宏纲大旨,如在解释《至真要大论篇》时指出,“少阳之本火,太阴之本湿,本末同,故从本也。少阴之本热,其标阴;太阳之本寒,其标阳;本末异,故从本从标。阳明之中太阴,厥阴之中少阳,本末与中不同,故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从本、从标、从中,皆以其化生之用也”[3]164。徐春甫以《内经》为学术奠基,深入浅出的解释对后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临证上,徐氏“虽绵疴沉痼,能终任之”也得之于“恒读《素问》诸书”[4]。在每卷病机论述时,徐氏多以《内经》论述为开篇,远稽古哲,近述名流,而后得出或药或针或灸之处方。如阐述胀满病证时,引《内经》“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湿肿满,皆属脾土”[5]311,折中辨证,最后穴取脾俞、肝俞、三焦俞、水分灸之。在噎膈病机介绍时,也引用《内经》“三阳结谓之嗝”作为解释[5]263。

徐氏重养生,在《内经》基础上,提出“经络养生”观点[6],秉承《内经》“治未病”的思想[7],引朱丹溪之语而言“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3]193。徐氏提倡从头到脚全身按摩,认为按摩可以行血脉,宣壅滞,泻邪气,通过对应经络与穴位来调理脏腑的功能,从而使失控的经络系统恢复正常,达到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脏调和、气血通畅、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效果[6]。

2 重取穴法,定经长短

2.1取穴尺寸图说徐春甫治病强调经络的重要性,如说“人身经脉十四,络脉十五,原穴十二,诚为一身之要,纲维之大,不可以不熟会于胸中”[3]409。更有汤世隆言“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3]1。取穴上,提出当时医家只用中指中节这样的“同身寸”取穴的错误,应随身之大小、肥瘦长短而有所不同,并作仰人尺寸和伏人尺寸图,总较尺寸,以备考取之便[3]409-411。在《古今医统大全·针灸直指》中详细列出了如“背部,自大椎下至尾骶,共折三尺;横寸第二行连脊分开各二寸;第三行连脊分开各三寸半;背部直横寸法,悉以此准”[3]414。徐氏注重取穴方法,指出“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作十二节,为一尺二寸。前发际不明者,取眉心直上行三寸。后发际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后俱不明者,折作一尺八寸”[3]414。

徐氏注重歌诀与经穴图,书中所载十四经皆有本经经穴歌和该经的布穴歌,有该脏图和经穴图。徐氏提出背部穴俞歌、腹部中穴歌等歌诀[3]414。这些歌诀与穴图,有助于精确取穴,进一步指导临床。

2.2十四经长短尺寸徐氏旁搜曲证,博考远稽,在《经穴发明》中定出了十四经脉的长短尺寸,认为:手之六阳经脉,从手至头,长五尺;手之六阴经脉,从胸走手,长三尺五寸;足之六阳经脉,从头至足,长八尺;足之六阴经脉,从足走入胸中,长六尺五寸;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阴阳二跷脉,从足至目,各长七尺五寸。十四脉合计十六丈二尺,并提出“此气之大经隧也”[3]507。

3 刺宜从时,针有其法

徐春甫十分重视针刺的时机问题,他在《古今医统大全·针灸直指》里强调“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3]528。徐氏指出,临床治疗“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3]529。徐氏详细论述了病在三阴和病在三阳针刺时的不同,并指出,春夏秋冬,各有所刺,应遵从四时,法其所在,一年十二个月不尽相同,如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倘若刺逆四时,没有抓住治疗的时机,疾病不但不能好转,且会出现少气、惊恐、哭啼、腹胀不欲言、懒惰、健忘、嗜卧、善梦、善渴等症状[3]529。

除时机外,徐氏还强调针刺治疗时应注重技巧。徐氏指出,临证应仔细察病人经脉之虚实,切、循、按、弹,才能达到针刺效果。徐氏提出诸多临证针刺须遵从的方法。在《古今医统大全·针灸直指》里指出,刺胸腹必避五脏,刺足跗不可中大脉,刺头中脑户入脑即死。下针法,徐氏提倡切脉而刺,文中引《金针赋》云,下针时“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下针后,“脉实者深刺之;脉虚者,浅刺之”。出针则宜缓,不可猛,应徐徐转而出之。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除外,徐氏详细介绍了煮针法、火针、温针、暖针、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人身左右补泻不同、用针十四法等诸多针刺时可采用的方法[3]530-534。这种学术思想为当今临床针刺提供了重要参考。

4 针药并用,尤尚灸法

徐春甫主张针药并用,强调“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针灸药因病而施治者,医之良也”[3]231。徐氏在其书中所载诸多病证,治法中涵盖有通治诸剂、简易方还有针灸法。徐氏这种针药并用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徐氏尤其推崇灸法,在《古今医统大全·针灸直指》中对艾灸方宜、艾灸补泻、艾柱大小、点艾火、壮数多少、灸法、炷火先后、灸寒热、灸疮要发、贴灸疮、洗灸疮、灸宜保养、灸忌食物房劳做了详细介绍[3]537-541。十四经中所介绍穴位用灸者甚多,如任脉载穴数24穴,用灸者23穴,其中中极(灸两百壮)、阴交(灸百壮)和上脘、中脘、下脘(灸二七壮,至百壮)强调重灸法。

在灸法运用上,其一,徐氏对施灸的壮数多少有所讲究,如在介绍大椎时,特意强调以十为倍数施灸[3]501。治肾与膀胱俱虚痼冷,应灸百壮“灸百壮愈妙”[5]116;其二,对施灸体位与部位的选择作出深刻阐述,如治噎膈,取膏肓灸至百壮,强调施灸时体位要将手搭于胳膊上[5]277。治中风中脉,口眼歪斜,取听会、颊车、地仓三穴,部位选择时应“左患灸右,右患灸左”。治中风中腑,取百会、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也是“在左灸右,在右灸左”[3]624-625;其三,徐氏还擅于处方配穴而灸,善太息病症处方中,主穴取心胆二经,色苍苍然者配中封,脾虚病寒者配商丘,食不多者配公孙等[5]213;其四,强调施灸顺序,如治中风中脏,取百会、风池、大椎、肩井、间使、足三里、曲池,强调“以次第灸之,立愈”[3]625。

在《古今医统大全》一书中所列病证,以灸法治疗更是不胜枚举,记载有血证、咳嗽、喘证、癫狂、中风、伤寒、杂证、妇人诸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徐氏在书中介绍崔氏四花六穴治男子、妇人五劳七伤时,指出四穴同时灸之,各三七壮,累灸至百壮,侯灸疮将瘥,又依法灸二穴[3]571。徐氏推崇针药并用对后世临床有很大的影响,其重灸思想也大大推动了灸疗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古今医统大全》一书所论述的针灸思想严谨、理论精辟, 徐氏在秉承《内经》、参伍诸家基础上,提出经络养生,倡导针灸药并用,重视灸法等学术思想,在当今临床仍然具有一定意义,其学术思想、临床价值有必要去进一步研究。

[1]黄辉,万四妹,朱来顺,等.新安医家徐春甫生平事迹考辨[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5(1):8-11.

[2]张玉才.新安医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52.

[3] 项长生点校,徐春甫著.古今医统大全: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胡玲.新安医学针灸精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1.

[5]项长生点校,徐春甫著.古今医统大全:中[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6]胡玲,唐巍,吴子建,等.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贡献举隅[J].中国针灸,2012,32(8):753-755.

[7]钱会南.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解读[J].环球中医药,2017,10(9):1004-1006.

猜你喜欢

徐氏经穴灸法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不同灸法对免疫抑制兔脾脏、胸腺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运用反射疗法和经穴按摩及配方沐足液调理常见气郁体质袁忠亮
古代文献中岭南灸法及其发展源流*
难逃的凶手
梁丘穴在治疗急性胃痉挛中的应用
难逃的凶手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会跳的骷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