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农业经济学》课程建设探索

2018-01-20夏玉莲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52期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建设

【摘要】世界农业一体化趋势逐渐显现的环境中,了解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式,总结他们的经验与教训,对发展中国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样的背景,《外国农业经济学》顺应成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文章重点探讨了《外国农业经济学》课程建设问题,主要观点包括:一是通过“混合”思想创新教材、资料形式;二是通过“模块”中心拓展教学、实践模式;三是通过“合作”理念确保课程建设效果。

【关键词】国际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管理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2-0144-02

发展中国农业,离不开与世界的交流。我们正置身于一个联系越来越密切、影响越来越深入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农业表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农业生产运营、农业技术扩散以及农业环境影响的区域溢出效应显现,农产品贸易、农业资本流动、农业金融活动全球化趋势明显。这些特点使得一国的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国际市场,农业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与农业现代化也需要学习和借鉴他国的经验,也只有通过研究整个世界的农业经济,了解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式与先进技术,才能真正科学的认识农业及农业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进而更科学的认清本国农业经济的局部本质和规律,更好的为本国农业发展服务。因此,外国农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理论层面的需要,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要求。

高等院校农业经济管理是培育新时期农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基地,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外国农业经济学》是势在必行的事。目前外国农业经济学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新时期农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科学的结构体系、研究对象和范围逐渐明晰,也有专门的研究者、学术团体、研究活动、学术期刊。学科发展的思想、方法在实践中被不断的应用、检验,更好的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和农业人才服务。

一、“混合”思想创新教材、资料形式

教材和资料建设是形成系统教学体系的基础,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目前,农业经济学学科涌现了众多层次多样、侧重各异的教材,但是外国农业经济学缺乏相应的教材。建设规范、系统、科学的教材是外国农业经济学发展的基础和当务之急。

1.教材定位

作为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教材,至少要阐述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探讨世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二是要描述外国农业经济基本情况,归纳整理国外农业经济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三是要解释各经济体中农业经济发展联系的内在机制及其政策含义,总结探讨全球农业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从而更好的提炼全球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核心本质。因此,外国农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应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学科门类。教材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以体现国际农业发展规律的正确性与时效性,要遵循“理论研究、滚动编写、逐年推进”的原则。

2.教材体系

基于外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区域性,教材一方面要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也要采用“区域+全球”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教材体系。理论部分应包括外国农业经济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发展历史、理论体系、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等内容;实践部分则主要反映国际农业的生产格局、农业生产力状况、农业经济制度、农业贸易状况等内容;区域部分采取以区域内的“大国”为主的方式,主要描述农业及其农村的地位,主要资源、生产与贸易情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及其产业链状况,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演变等;全球部分主要包括世界农业的整体概况、类型及特征、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国际联合应对体系及其展望等内容,是总结性的内容。其中,实践部分与全球部分、区域部分相互融合。

3.教材呈现模式

基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以及MOOC教学模式的不断推广,教学资源得以共享,传统教育面临全新的挑战,外国农业经济学更是一门极具时效性、动态性的课程,教学组织与模式、课程设计与开发、学时学分设计等很多方面都需要适应国际农业的发展步伐。国际农业经济学教材应适应混合式(如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专业素养的提高。理论部分是教材的主线,将各个模块联系为一个整体,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以讲授的方式介绍,宜以传统的形式编排入教材呈现;全球部分,像全球农业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战略等内容,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实践部分、区域部分则应借助教育技术或者以MOOC的形式,由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自主完成,这部分内容应当建立电子资料库,适时更新,随着学生人数的发展不断扩充资料库,因此,不应编入传统的教材。

二、“模块”中心拓展教学、实践模式

国际农业经济学不仅是对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静态的理论展示,更应该是一个让学习者验证所学农业经济理论、构建自我认知体系的过程,所以,认知考评与知识内化是课程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开展和组织教学、实践模式是该课程最大的难点。要将学与教融合在一起,安排互动,分模块设计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干预教学活动。理论部分可以采用传统的教授模式,以专题的形式完成教学;实践部分、区域部分主要通过探究式栏目来实现,借助教育技术或者以MOOC的形式,由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自主完成,并以“学生-学生”“ 教师-学生”相互评分的方式给出成绩;全球部分则采用讨论、归纳式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国际农业经济的认知。

1.專题模块

专题模块由老师主导,进行系统的理论体系介绍,重点讲解当前国际农业经济的发展沿革、基本理论和重大问题,可以分引国际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过剩、发展中国家的饥饿、农产品市场开放、国际农业投资与合作、农业环境与污染等专题进行。不同的专题可以由不同的老师担任,以讲座的形式完成,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各老师的所长,在教科书之外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不同的老师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的目的。

2.任务模块

任务模块主要针对于实践部分和区域部分,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交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这部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合作性,在各自的专业认知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加强交流、相互启发,扩展信息容量,提炼、归纳核心观点,培养表达、交流、主动获取知识、收集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的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这个模块相对于专业知识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更强调时效性与准确性!

3.讨论模块

讨论模块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参与+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的模式,提炼国际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应对策略,是对理论的应用,也是基于区域部分与实践部分的提炼与总结。一方面促进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形成新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兼顾学生的兴趣,具有灵活性,还可以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和教科书之间的互动,集思广益、开发思维。最后将根据讨论结果,形成本学期课程学习的总结报告,放入网络平台共享,以方便后续年级学生的学习、比较与评价。

三、“合作”理念确保课程建设效果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经济融合的世界里,国际农业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将继续面对多层次、多主体、多目标的发展需求。针对我国高等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独立有余、互动不足,传承有余、创新不足的现状,培养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亟待创新学科意识、拓宽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加强自我研究,国际农业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重要的契机。

国际农业经济学课程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教学大纲;缺乏互动;缺乏资源共享;缺乏各方参与的积极性。针对这些现象,首先應考虑加快教材编写和教材建设,完善教学大纲,明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其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明晰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本课程在相关专业的基本教学安排,包括课程性质、学时和学分、教学环节与要求,其次,要通过多元合作的理念,通过国际合作、院校合作、政校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确保教学效益最大化。

1.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灵活教学时间 、规范考评体系

传统教学对学时有明确的规定,在既定的教学时间里老师讲授、解惑。国际农业经济学由于教材呈现方式的独特性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应只对理论部分和全球总结部分做教学时间的安排,区域部分、实践部分应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况而定。特别是任务部分应借助互联网技术,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不受时间的局限。另外,对学生的考评也要坚持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任务模块,要求学生通过任务汇报、讨论辩论等模式展现学习成果,教师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结合国际农业经济基本理论对全球农业经济发展形成总结性报告,做结论性讲座,并提出学生任务模块的不足之处与改进意见,进而建立规范、合理、灵活的考评体系,促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确保教学效果。

2.院校合作、师师合作,优化教学资源、扩展教学空间

由于高校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师资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各地开展国际农业经济学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难度都不同,一方面,教育部门、院校要重视资源的调配,加强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优化任课教师结构,建立高校之间课程建设交流机制与组织形式,以此提高课程实践的可行性,促使教学空间最大化。另一方面资源较差地区也要有清晰理智的认识,不能因为教学资源的缺乏而放弃国际农业经济学课程,可以努力开发自身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专题或者区域、国家,提升理论部分与全球部分水平,灵活实践部分与区域部分,积极收集、整理资料,要通过社会、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尽力创建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学习条件。

3.国际合作、政校合作,确保教学的时效性、可行性

国际农业经济学对于农业经济政策、农场经营管理以及农村发展等农业经济传统领域的研究更加国际化,不再局限于本国问题,更加关注外国问题和国际问题。国际农业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要给学生介绍和分析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规律,总结经验与教训,基于全球视角来研究农业资源和产品分配,以保障人类食品安全和实现各经济体与区域间的利益均衡,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要掌握处理国际农业经济问题必备的基础知识。因此,国际农业经济学科需要准确把握各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状况、新形势。若能在国际合作与政校合作的背景下,搭建“教学研究平台”,有相关的政府部门与其他非盈利性组织参与教学与交流,提供数据、分享经验,将加速完成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优质的专业课程,并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书琪,吉洁.入世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影晌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8-80.

[2]范莉莉.论邓子恢的农业经济管理思想及其启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1):60-63.

[3]周月书,张兵.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6(3):51-53.

[4]杨玉荣.浅析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J].改革与开放,2014(14):80.

[5]桑玉丽.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3):189-190.

[6]周应恒,卢凌霄.北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9(6):86-88.

[7]孔祥智.21世纪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0(3):17-19.

[8]李薇,李广.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整合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9): 139-140.

[9]王鹏.浅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J].现代商业,2015(1):54-56.

[10]高集光.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7):227-228.

[11]石晓华.农业经济管理学生自讲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26-27.

[12]何忠伟,王艳霞,夏龙.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23):45-49.

[13]罗峦,李明贤.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 2010(19):64-68.

本文获湖南农业大学教改一般项目“基于OBE理念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项目号:B2016018)”赞助。

作者简介:夏玉莲(1986-),女,汉,湖南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建设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