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伦理教育:大学德育改革的趋向

2018-01-20王熹王恩华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52期
关键词:大学

王熹+王恩华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德育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忽视专业伦理教育且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品德教育。今后大学德育改革的趋向是:加强专业伦理教育,使专业伦理课程与“两课”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切实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专业伦理 德育改革 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2-0029-02

专业伦理教育是指在专业人员的形成过程中, 高校和专业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施加的有关专业伦理规范的教育。其目的是形成学生(准专业人才)良好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品性。专业伦理教育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主要途径。然而,这并未引起国家、社会乃至高校本身的重视,大学德育问题很多。

一、我国大学德育问题分析

1.过于满足国家政治需要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受到国际和国内的政治形势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里德育迎合阶级斗争和政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又红又专,红专深透”[1],德育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政治教育,德育成为了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德育这种服从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环境的政治化脱离了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实践,只讲理想,不讲功利;只讲超越,不讲现实;只讲方向性,不研究可能性[2]。这样的德育政治化势必然产生名义上“加强”和“落实”,实际上“淡化”和“落虚”的现象。

革命战争时代,因为政治形势和对敌斗争复杂性的原因,将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作为德育的衡量标准有助于区分敌我,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的稳定,政治教育放在德育之首也是情有可原。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的价值观念变化,政治形势有了大改变,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敌我之间矛盾,德育的主要内容应该与时发展。而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素质教育课程无一例外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些课程都偏重政治,表现出了道德教育政治化,政治教育道德化的特性。这种过分满足国家政治需要的德育“顾左右而言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在规定消失殆尽。

德育过分重视国家政治需要实质上是德育发展中的抱残守缺,是德育低效的根源,势必伤害德育的发展,雷鸣强曾指出我们的道德教育是依赖政治的理性道德教育,劳逊也认为我国现代德育附属于政治压力的历程,先是泛政治化:视德育等于政治教育;再是过度理想化:视德育等于理想教育;然后是观念的绝对化:视德育等于集体主义教育;最后是德育功能的萎缩:视德育等于得分[3]。

2.忽视学生主体需要

当代德育脱离学生个体的需求,把学生视为社会规范的产物,认为学生掌握了这些规范就等于达到德育目的,于是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工具,学校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学生只能无批判无条件的接受局限化和固定化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这种强制性的德育违背“人是目的”和“人的个性”的观点,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于是学生成为没有自主能力的客体,成为被动接受道德教育的“大容器”。

此外品德教育往往实行刻板的灌输、管理和训练,把学生当作“物”对待,这种“填鸭式”教学否定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内心领悟,结果是学生貌似成功被改造获得了绝对认同,但这种所谓的认同更多的是关于道德知识的表面认同,而没有对道德知识在情感上真正认同,这会造成学生执行道德判断时知行脱节,显现出说一套做一套的异化的“双重人格”。可以说,我们手中有无数的德育制度,但缺乏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

3.倾向统一化

道德教育受计划体制影响,德育培养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学校设定的理性目标达到统一的标准,就像工业生产中的“硬塑”、“压制”,通过这些方式催生统一的“标准件”。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被细化成可以复制的一比一模型,通过学校和教师机械的“加工”,最终生产出同德育目标一致的学生“成品”。这把统一的“标尺”也会制定统一的、量化的、简单的考核标准来管理品德教育的秩序和成果,个性完全不同的学生通过生产线的加工成了一个个光鲜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合格者”,这种品德智育的评价方式导致德育失位严重,虽然操作方便,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并不可取,甚至反作用德育施教的效果。

按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同一方法来要求个体差异明显的学生,这种理想的、脱离实际的统一化标准实质上是“无人”的状态,学生虽然年龄相仿,但各自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水平、素质修养、行为方式却是良莠不齐,而且城乡大学生所处的经济、文化、成长背景的层次差异也让大学生思想多样化,高校德育一厢情愿地“一刀切”很难适合各类学生的真正需要,用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学生注定要失败。

4.德育实践性缺失

学生只有身心参与道德实践活动,获得道德体验才能促进道德的内化,但是高校思想品德过程只重视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忽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和内心体验,将德育过程等同道德知识的掌握,将品德的养成看作是道德教育外显的结果,道德实践严重缺失。

将道德学习视为一种概念学习,用灌输和应试的方法来进行培养和考核,德育等同于智育,德育成为道德思维训练,成为定义概念、记忆、练习的知识化教育过程。这种忽视道德实践能力的教育只会让学生在课本的情景中作出判断和分析,一旦离开教学情境回归现实,学生就出现了道德两难,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发生背离,道德选择标准出现多元化。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要躬行践履,寓学于行,而仅仅依靠“知”而不“行”只会滋生虚无的道德。这些问题造成了高校德育实践性的缺失和德育实践教学的无序化,學生也难以真正内化道德规范为道德品质。

二、专业伦理教育:大学德育改革的趋向

为了解决德育效果差的问题,应加快专业伦理课程的开设,加强专业伦理教育。国外专业伦理课程的开设早就走在我们的前面。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欧美国家学校的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新闻学院等开始增设和重视专业伦理课程,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大学开设专业伦理课程超1000种[4],比较突出的有企业伦理学、工程伦理、医学伦理、计算机伦理等课程。哈佛大学在法、商、医、教育等学院开展专业伦理的研究课程,将道德理解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程,美国工程院校以不同的方式在本科教育中加入工程伦理内容,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把工程伦理列入工程院校教育活动的评价标准之中;全美商业院校联合会要求商学院的课程至少有一年的时间传授“在伦理观点、社会与政治对组织的影响下的盈利与非盈利组织的经济和法律环境背景知识”[5]。法国曾对44所医学院进行调查,报告显示有37所医学院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日本调整了大学工学教育科学体系,所有大学都针对各专业的学生开设“全学教育”课程或者“一般教养”课程,如关西大学的“工学伦理”、东京工业大学的“技术伦理”、名古屋大学的“科学技术的伦理”。虽然日本专业伦理革新时间不长,但在全国已基本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反观我国专业伦理教育,其课程开设很不尽人意,存在三类大的问题。endprint

第一,对专业伦理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和认识误区。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对专业伦理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缺乏认识和重视。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专业伦理课程,那些最早开设专业伦理课程的医学院校、工程院校里专业伦理教育也是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多由于课时紧、学分限制、教师配备不足、未单独开设课程等原因被放置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对专业伦理置若罔闻,不断对专业价值理念和伦理规范进行挑衅和践踏。此外,即使有相关教育机构和个人意识到开展专业伦理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但是局限于思维定势,要么以思想道德教育代替专业伦理教育,要么停留在意识层面,导致教育理念上不断肯定专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而教育实践上却不断淡化和忽视专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专业伦理课程开课占比少。首先是开课学校占比少。当前我国某些大学根据专业需要开设了新型专业伦理教育课程。例如,西南交通大学开设“工程伦理学”和“司法伦理学”必修课;河海大学开设“科技伦理”和“经济伦理学”必修课;清华大学开设“生态伦理学”、“工业生态学”、“环境保护学”等选修课程;北京大学开设了“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公选课。这说明专业伦理教育已经受到高校的关注和重视,但就整个高等教育体系而言,开课学校占比少,收益学生占比少,大部分学校将职业道德教育并入了思想道德修养和就业指导课中,职业道德教育部分仅占2~4学时,教材相关内容仅占书籍的1%,课程内容只是对职业道德基本要求的泛泛而谈,不能很好的解决学生遇到的道德困惑问题,专业伦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被“边缘化”。

其次是专业伦理课时占比少。我们于2016年对湖南地区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南华大学医学部、长沙医学院四所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进行了研究和调查,四所医学院校均专门独立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但是对该门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整体而言医学伦理学课程课时偏少,约为18~36个课时,远远不及欧美国家开设同类课程的课时数量;课程主要集中在临床实习前的阶段开设,而在临床实习中和临床实习后没有相关课程跟进,课程主要是针对本科学生,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开设;调查中的的四所学校均没有医学伦理学的校级精品课程;大多数教师缺乏医学伦理学的学科背景。

第三,有些专业根本没开设专业伦理课程。据笔者调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四所工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通识教育课、思想教育课程都是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没有专业伦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中,无论是核心课程、选修课程抑或是拓展课程,都没有专业伦理教育的身影;集中实践环节里也仅仅是专业技能的实践,没有涉及专业价值和专业伦理的实践。

三、结语

总之,国外在专业伦理教育方面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并把专业伦理教育视为品德培养的重要途径。反观我国的品德教育,没有把专业伦理教育纳入到德育过程中,很多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里没有设置专业伦理课程。当前德育低效和伦理失范警钟长鸣,改革德育课程体系、开设专业伦理课程已刻不容缓。为此,我国各级各类大学都应借鉴国外专业伦理教育的成功经验,要认识到专业伦理教育在学生品德上的作用与意义,加强、加快专业伦理课程的开设,把专业伦理课程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使之跟“两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使专业伦理教育成为提高我国高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外,专业人员的工作具有“高深学问”的性质,其所从事的职业带有很强的特殊性,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具有国家和社会赋予的市场垄断和自治权,一旦专业人员违背专业伦理与道德,普通人乃至媒体都很难发现,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自律精神,而责任心与自律精神的养成,靠的是教育,特别是学生时代的专业伦理教育。

参考文献:

[1]龚海泉.当代大学德育史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0.

[2]戴淑君.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德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劳逊.世界德育演进视野里的中国学校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1996 (5):2-4.

[4] 董小燕,顾建明.专业伦理教育与高校德育改革[J].思想教育研究,2001(5).

[5] 邬勇.美国商学院的商业伦理教育及启示[J].江苏商论,2005,(4):32.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2YBB072)之成果。

作者简介:王熹,湖南工业大学辅导员,法学硕士;王恩华,湖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大學德育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
神回复
比萨里的大学问
至善
那些大学时立过的flag
比萨里的大学问
Supervisory system reform in our country
世界排名大学连连看
土耳萁密玛希南大学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揭秘美眉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