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教学新模式探究
2018-01-20刘艳灿付博吴民富
刘艳灿+付博+吴民富
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是在食品科学研究、食品工程工艺研究等相关专业中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以基础化学为主,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知识点丰富、信息量大、公式计算多等特点。学生普遍反应课堂教枯燥无味、理论性太强,导致学习兴趣不大。
高职院校的育人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即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所以在高职学生的教学中,要加深校企深度合作,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兼备的技能型人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模式。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把“互联网+”融入课堂教育,对高职院校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目的在于形象基础理论学习,强化动手操作能力,調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利用“互联网+”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重组教学内容,适应网络教学模式。高职学生普遍缺乏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对化学基础原理及相关现象与规律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加入相关教学视频以辅助教学,并引入具象的生活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在物质的状态与相变、溶解度等章节,结合传统的舞台雾效——干冰在不同状态变化的过程及现象、粗提海水中氯化钠的工艺特点等,查阅网络上相关的解说及工艺视频,结合高倍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粒子在微观状态下的变化,更形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建立自学机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是决定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成败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简化知识点理解,提出与生活常见现象有关的疑问,在学生独立思考中指引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知识点,培养自学氛围。轻松自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课余时间,巩固知识掌握程度。高职食品类学生除了需要学习基础化学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掌握化学基础的分析技术。随着课程内容的压缩和改革,大学生有大量的课堂实践操作时间及课外时间。充分利用好学生的两个时间段,调动学生对课程体系的积极性,是课程改革现在主要努力的方向。
(1)课堂实践操作时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学习基础化学检测操作的实践时间。在“互联网+”大时代中,手机终端、APP等吸引了大学生大部分注意力。如何能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合理利用网络设备自主解决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也是主要的教学改革方向。笔者根据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了相关内容的专题讨论,如对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等操作方法的基本理论及操作要求设定专题,在班级中以4人小组为专业讨论组,组员轮岗管理。每次实训项目开展时,负责小组需对课题进行课堂讲解,举例其在食品检测及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向同学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并作为指导小组指导其他同学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组队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讨论,分工查阅相关数据库完成项目要求,并在课堂上汇总演示,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印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则可通过小组成员的课堂讲述及操作,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整改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重点难点易错点的记忆。
(2)课外时间是指学生在课堂外的其他空余时间。大部分学生缺乏合理运用网络途径与学习建立相关性,如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科技、校内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建立起对课堂知识点的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理论模型、引申实际运用。高职食品类学生的学习要求,应该从理论落实到实践,再从实践溯源到理论,建立应用操作型学习模型。笔者针对课堂中常见的知识点设计相关习题,并将其上传到手机课堂教学软件“微助教”,要求学生课外时间自主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可附上对该课程的评价和其他相关问题。教师可较快获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材施教,并能及时评价教学质量以做改善。
教学手段多样,丰富教学实践内容。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平台演示化学反应的动画效果、仪器操作的学习视频、生产过程的专业讲解等相关内容,满足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和提炼。例如在讲解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时,学生反映理论学习抽象难懂。教师可运用Chemdraw、3Dmax等化学专业软件设计原子分子间化学键形成的模拟动态视频,以常见的物质氯化钠、水、氢气的结构组成中共用电子的情况介绍化学键形成的过程与分类,在课堂上进行在线视频网络课程指导,并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不同化学键的区别及判断方法。这样学生能更直观感受到反应机理的进行过程,有助于理解记忆。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利用网上下载的食品检测视频,柠檬汁饮料中滴入指示剂后颜色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更好把课本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实践操作中,建议学生自带食物材料,在实验室中检测感受指示剂的变色过程。这样提高学生实践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改革成果
在教学改革中,通过任务分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对课堂知识点的领悟能力和团队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学形式多样化。本学期笔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授课前期利用课余时间教导学生关注与食品专业相关的资源网站,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百度学术、食品伙伴网等的使用指南,和校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查阅方法。教师预先给学生布置任务,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先尝试主动解决,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完成任务。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针对学生难以消化的知识点,设计课外分享解说微视频供学生点读,例如利用“微助教”上传视频,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汲取不再局限与课堂。在每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在“微助教”上布置作业,抽出时间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汇总,并根据学生反映的难点答疑解惑,使学生能更好掌握专业知识。
师生交流常态化。高职学生上课效果普遍一般,易开小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导致教学效果低于预期。在“互联网+”模式下,笔者通过使用“微助教”进行课堂考勤、课余做题、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查看并反馈。学生与教师之间可形成多维度、多渠道的学习生活交流,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
实践操作专业化。学生通过小组完成项目的方式,主动从网络上、书本中获取食品检验相关知识点的操作视频加以学习,在课堂上为同学演示加深印象,实验中协助老师指导其他同学温故知新。这样在面向技能竞赛、企业实践中,食品类学生的操作能力强,专业素养高。
在“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不应该只把学习思维停留在书本课堂,而是应该放眼于现有的更广阔的网络教育;教师不应该把学生限制在眼前的学习,应该更注重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互联网+”大时代的到来,在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教学中有效合理利用互联网,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中采取任务式教学,加入多媒体、微课堂、微视频等教育视频及线上习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优化学习过程、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带动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实现教学和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是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探究亦能深化计算机、化学与食品学科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全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出积极的指导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