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戏剧配乐《培尔?金特》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刻画
2018-01-20孟桐达
孟桐达
摘 要:本文对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戏剧配乐《培尔金特》中出现的主要女性角色索尔维格、英格丽特、安妮特拉、绿衣女、奥丝进行了戏剧功能的分析和音乐形象刻画的分析,并通过对其他作品中的相似角色进行对比,来进一步的对剧作家易卜生和作曲家格里格对这部剧作中女性人物独到的性格刻画手法的深入分析。
关键词:格里格;戏剧配乐;《培尔·金特》;索尔维格;英格丽特;安妮特拉;绿衣女;奥丝;女性人物;性格刻画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73-01
一、温柔善良、忠贞不渝的索尔维格
乐曲无论是从调性上,还是从旋律走向和节奏型方面,这两段有着彼此相辅相成的和諧统一:一方面意在刻画出索尔维格性格中内在羞怯矜持,现实中的哀怨忧愁、苦等痴盼,另一方面又意在描绘索尔维格对未来、对培尔·金特有着美好的信心和坚定地信念。然而,从作曲家的创作笔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配乐配合剧情的发展,索尔维格先后三次出现,这一细节也引起了作曲家格里格的注意,既而,索尔维格之歌也在戏剧配乐中穿插在其中三次出现。索尔维格第一次出现时,在英格丽特的婚礼上,乐曲以纯器乐的形式第一次将代表索尔维格的主题旋律演奏,第二次出现之际,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加入了人声共同演绎,而索尔维格第三次的出现,即第四幕第十场,仅仅是以索尔维格的独白形式出现,并以其A段主导动机的旋律进行演绎,形成一曲抒情的咏叹调。而索尔维格之歌在整个配乐中三次不同形式的出现,也恰与序曲中索尔维格的主导动机的三次出现不谋而合。而这个巧合也正是作曲家在序曲中就为整个戏剧配乐的戏剧性功能埋下的伏笔,即配乐在跟随剧情发展的同时,更试图进一步的阐述剧情,挖掘剧情。
二、痴情却终遭抛弃的英格丽特
正是索尔维格最后的圆满映衬了故事的另一位女性角色英格丽特的悲惨遭遇,同是深爱着培尔·金特的女人,但是最终的结局与索尔维格相比却大相径庭。培尔·金特从母亲口中得知英格丽特的父亲有着不少的财产,并且她曾经深深地爱慕过他,他却没有接受,如今她就要嫁人了,此刻的培尔·金特才觉得怅然若失,决意要去英格丽特的婚礼上看看。婚礼上的英格丽特不肯见新郎,新郎便请求培尔·金特帮忙,谁知培尔·金特却将其诱拐到山上,在糟蹋了新娘英格丽特之后,又狠心的抛弃她。
由于乐曲开始即以较强的力度先声夺人,致使由弦乐组担当主角的英格丽特主导动机显得势单力薄,这也正体现了格里格对英格丽特形象和情绪的把握非常的细致到位。g小调所特有的忧郁黯淡的色彩,加重了乐曲的悲剧性气氛,下行级进,构成一种叹息式音调,转而上行的三连音又更好似一种疑问动机(见谱例七),生动而形象的描绘出了英格丽特无奈的叹息,苦苦的哀求培尔·金特不要抛弃他,而此时的培尔·金特一心只有索尔维格,即便是当初来参加婚礼时后悔没有接受英格丽特的爱慕而错失财产继承的机会。
三、多情并充满诱惑的安妮特拉、结局惨淡的绿衣女
作为阿拉伯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是一个体态丰腴,能歌善舞的女子,并且深谙逢迎讨好并且与男人周旋的道理。第四幕第六场的开始,便呈现了培尔·金特穿着东方式的服装,倚着软垫,饮着咖啡,吸一杆长烟袋的场景。培尔·金特对这种冒充先知所带来的尊重和敬仰乐在其中,一边享受着当地给与的隆重而盛情的款待,一边打起了安妮特拉的主意。而这里的女主人公安妮特拉,也充满了对先知的崇拜和敬仰,和其他姑娘们唱歌跳舞,让金特开心。于是就出现了那曲著名的乐曲《安妮特拉之舞》。这是一首东方风格的马祖卡,单三部曲式结构,旋律优美,节奏轻快。a部中,象征安妮特拉的主题旋律贯穿始终,弦乐器的拨弦演奏技法,形象的描绘了安妮特拉轻盈的舞步,打击乐器三角铁的加入更是为乐曲增添了一大亮点,暗示着安妮特拉翩然摇曳的裙摆,妩媚妖娆。而对于安妮特拉的性格素描,作曲家格里格在乐曲的第一部分就给予了充分的呈示:低音弦乐的拨弦不但给出了三拍子舞曲节奏的特定节奏型,同时也展现了安妮特拉轻盈的曼妙舞姿,以及她深不可测难以捉摸的内心世界。并且,平缓的旋律线条间,陡然出现的旋律的大跳,都在悄然暗示着人物不着边际,乖戾不安分的处事风格。
四、溺爱儿子并为之操劳一生的母亲奥丝
原著中,即便是奥丝的死,也没有多么悲痛的场面出现,相反,取而代之的却是培尔·金特在夸夸其谈自己的那些美丽的梦,一直以来从未醒过的皇帝梦。用梦境的美好,来反衬一面是培尔·金特的幻想,一面是奥丝无助的死去所形成的巨大反差。用这种悲与喜的强烈反差来强调培尔·金特玩世不恭,自私不孝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更加突出了对奥丝一生的无奈、辛苦、操劳的真实写照。用极具戏剧性的手法,讽刺了人心的冷漠无情,同时为后文中培尔·金特的无果而终,与索尔维格的痴情忠贞做了充分的暗示与对比,以此来更加突出本剧的悲剧性气氛与女人是最终的救赎这个作者意图着重强调的中心思想。格里格恰到好处的把握了作者的这种对比手法,并为此写作了一曲《奥丝之死》的哀乐。
五、结语
格里格读懂了这剧中的所要表达的善恶美丑,并用他独特的美学观念――情感的真实性,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塑造,而这种塑造在序曲中就被赋予了巨大的张力,从而使得这部戏剧配乐为服从于脚本本身的剧情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戏剧功能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