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为一种理论?

2018-01-20田璐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反思理论

田璐

摘 要:西方哲学自古希腊起注重推论、定义的逻辑思维方式,促成了探究事物本质的理性哲学传统。这样的思维方式固然可以将事物进行归类,便于人们更好的理解世界,但带来的弊端也使得事物的真实感离人们越来越远。于是便有了对于固有抽象的、逻辑的思维方式的反思。反本质主义对于本质主义的反思与批判,是理论界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本文通过梳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的相关概念、理论发展等,以及我国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部分讨论,试图重新确定反本质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所具有的意义。反本质主义虽然作为本质主义的对立面而强势出现,却不能根本代替本质主义。其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反思批判态度以及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警惕着理论的僵化。

关键词: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理论;反思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60-03

一、前言

“理论”(Theory)一词源于希腊语Theoria,原意为“观看”。通过观看人们能够认识周围的事物,因此理论是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尤其是哲学家)就致力于探寻事物的本质,以便认识和掌握世界。柏拉图提出“理式说”,将世界分为: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

在床的例子中,床的实体存在于理式世界中,现实世界的床是工匠根据理式世界的床而创造出来的床的表象,艺术世界的床更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在他看来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表象显现,带有虚幻性和欺骗性,理式世界的“理式”才是事物的根本,哲学所要到达的最终目的就是认识“理式”。

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尝试从自然世界中寻找宇宙万物的本质,如泰勒斯将水定义为万物的本原,而毕达哥拉斯学派则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试图通过抽象的数量关系决定万物的性质。探寻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本质,并通过抽象、概括将之固定下来,这种古希腊时期便出现的思维倾向,影响并决定了整个西方的思维模式与文化体系。

通过对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是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发现的、可以达到认识本质的最佳途径,抽象化、概念化的理论在此过程中形成。“理论是道理的系统化,借助理论,我们为世界提供系统的解释,对世界获得系统的理解。”①

概念化、抽象化的理论使人倾向于孤立、静止、片面的看待问题。通过定义、推论、逻辑抽象的思维方式固然可以将事物进行归类认识,便于人们更好的理解世界,带来的弊端也使得事物的真实感离人们越来越远。于是思想界便开始对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反本质主义对于本质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理论现象。

二、本质主义的兴起

严格地讲,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并不是界限分明的流派,或者提出了明确的理论主张,其称号都是被后人赋予的。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来看,反本质主义反对的是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现象,它主要针对本质主义而提出的。“本质主义”是“反本质主义”者强行赋予的称谓,并且“反”不仅包含了带有明显价值判断的“反对”之意,其具有的“反思”内涵更引人深思。

界定本质主义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本质主义”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本质主义被认定为“在事物X所具有的那些性质中,我们能够区分出它的本质属性和它的偶然属性。

根据这些观点,X的某些性质构成它的本质,而余下的性质则是它偶有的。在不同类型的本质主义看来,本质属性使得X成为它所是的那个个体,它所是的事物类型,或者它的类型的一个元素。”②“本质”一词的希腊文为to ti en ninai,表示“一物之是其所是”。亚里士多德将之引入哲学领域,本质作为第一本体,代表“恒常的是”。亚里士多德之后,通过推论、抽象来追求事物的普遍本质在西方传统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直到17世纪英国经验派的崛起,情感、感性经验等被忽视的主观性因素受到重视,单纯地通过逻辑思辨来追寻事物的本质的做法受到挑战。但是英国经验派自身存在的极端化倾向,也使得此时对于普遍本质的反思仅仅流于表面,并未引起强烈的回应。

19世纪启蒙运动使人摆脱了“神权”的束缚,宗教上的“祛魅”也让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理性”获得空前的解放和发展。然而过度发展的“理性”却使得人陷入了更深的物化和异化。于是19世纪的哲学领域出现了怀疑论,康德为“理性”设限,尼采反对柏拉图主义等等。

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对日渐语言沦为工具进行反思,肯定语言对人的塑造作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对古希腊以来的哲学提出质疑,自古希腊哲学开始,概念化、抽象化的思维使思渐渐消逝,他对这种僵化、固定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回到原初的语言本身以恢复原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福柯、德里达等人以一种更加激进的态度和方式来挑战权威、反对中心、主张打破一切不平等的制度。

大体而论,20世纪反本质主义理论思潮兴起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1.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幻象》中表达出“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是小心避开绝对价值、坚实的认识论基础、总体政治眼光、关于历史的宏大理论和‘封闭的概念体系:它是怀疑论的、开放的、相对主义的和多元论的,赞美分裂而不是协调,破碎而不是整体,异质而不是单一;它把自我看作是多面的、流动的、临时的和没有任何统一性的。③后现代所反对的就是本质主义。“绝对价值”、“坚实的认识论基础”、“总体政治眼光”、“历史的宏大理论”、“封闭的概念体系”、“一元论”、“整体性”以及“单一性”等等,这些后现代思想所反对的就是本质主义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的反本质主义者将本质与同一性、整体性等同起来,脱离实际的情景来对事物进行抽象的概念化理解,实际上是机械的,没有考虑到对直观所带来的具体性和变化性。如福柯根据知识与权力的理论,强调整体、同一不仅忽视了个体之間的差异性,而且伴随权力的渗透,使得知识本身也成为一种对个体的压制和束缚。福柯试图通过强调差异性来消解本质。德里达比福柯解构得更加彻底,在他看来文字就是延异,文本中并不存在固定的含义,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中。文本在被不断的阅读中,其意义也被不断地重新整合。没有固定的内涵,意义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逻各斯中心主义”被消解,最终一切都被消解,归于虚无。endprint

2.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消费文化大行其道,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的文化研究盛行等,文学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原本固定的理论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面前表现的“无力”,由此也滋生了对本质主义理论的质疑。

3.文艺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科的发展需要沿着传统不断向前迈进,质疑、批判和反思是超越传统的另外一种形式,对促进理论构建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严格说来,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并不存在明确的先后顺序,它们应该是相生相伴的。随着理论的发展演变,二者的争议愈发激烈,最终才走上极端的分立道路。反本质主义作为本质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试图为日益极端化的思想领域找寻另一条道路。重视逻辑、重视抽象的概念化思考固然能提炼出事物的本质,使人更便于理解事物的深层内涵。

但是,概念化思维的特点也使得理论呈现为整体化和统一化,抑或被某种意识形态或学术机构回收、整体加以固定。此时的理论边失去了生动性,加之难以逃脱的历史局限性,最终理论为“铁板一块”。因此需要呼唤一种理论对固有的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

三、我国文艺学界对“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讨论

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我国文艺学界引发了一场对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讨论,由此涉及“本质主义”、“建构主义”、“关系主义”等相关概念。参与这场讨论的学者众多,本文仅提及部分观点。

根据国内对本质主义存在着的不同态度,大体分为三种:

第一种激烈的批判本质主义,并欲使用其他的概念代之。

代表人物有陶东风和南帆,他们都试图通过反对“本质主义”来确立其“建构主义”或者“关系主义”的主张。陶东风“反本质主义”的理论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发表《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到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陶东风对本质主义所采取的激烈反对态度在学界引发广泛的讨论。其中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在之后发表的《文学理论:建构主义还是本质主义?——兼答支宇、吴炫、张旭春先生》中,陶东风针对学界对其理论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概念的阐释和表述,指出了他受到后现代理论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较大。此时采取了稍微温和的建构主义立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受到社會历史条件制约的文化与语言建构……也就是说,建构主义不是认为本质根本不存在,而是坚持本质只作为建构物而存在,作为非建构的实体的本质不存在。”④

虽然南帆认为 “‘本质主义典型症状就是思想僵硬,知识陈旧,形而上学猖獗。”⑤但是在文学研究中对本质的探究始终占据主要地位。他承认在一定程度上“本质主义”具有合理性的同时,提出“关系主义强调进入某一个历史时期,而且沉浸在这个时代丰富的文化现象之中。理论家的重要工作就是分析这些现象,从中发现某种关系,进而在这些关系的末端描述诸多文化门类的相对位置。”⑥

第二种反对本质主义,但不认为当下仍然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

童庆炳“不认为今天的思想界仍然抱着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战争其实早就已经结束,已经没有了悬念。”⑦他反对试图用固定的概念统摄事物的做法,同时也反对将反本质主义扩大化、极端化,认为这样做将导致走向消解一切的虚无主义。实际上,更多的学者还是注意到了“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所存在的问题,因此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

第三种态度并不对本质主义做出好坏的评价,而是主张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

虽然打着“反本质主义”旗号的学说数不胜数,对所谓本质主义的抵制和反抗也坚决有力。但是当回到对反本质主义进行概念界定时,仍然需要再三思考。既然本质主义都是反本质主义赋予的称号,没有界限分明的理论形态,那么反本质主义自然也不能形成一种明确的理论形态。但是即便反本质主义没有明确的理论形态,仍然不能否定其属于理论这一事实。只是在更多的时候它被表现为一种理论所具有的立场和态度,或者被视为是一种理论思维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理论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统摄性和专门化,所以理论也常常带有建构主义的倾向,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亦是如此。

笔者认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从提出到概念的发展演变,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

首先,既然本质主义是由反本质主义强加戴上“帽子”,那么反本质主义就带有明显的批判色彩。这也预示反本质主义所具有质疑、反思、批判、解构的特点,对于反对传统、对抗权威有着进步意义。

同时当理论演变为极端化时,理论所具有的进步意义也就一并被消解。此时的反本质主义就背离里批判本质主义独裁化、极端化的初衷,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切归于虚无,面临更具摧毁性的结局。

实际上,产生这样的结果是由于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作为一组相互对立的命题,这本身也就表明其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产物,是简单二分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对事物进行定义是理论的意义,而对定义提出质疑也是理论应该具有的另一层意义。并且随着概念的演变以及历史语境的变迁等,质疑、批判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其次,本质主义的建构已经完成,而其自身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反本质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建构,它敢于对传统的、固有的思维和观念进行质疑。安托万·帕尼翁在《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中提到“对我而言,理论的有趣与真意主要不在于其神乎其神或者精致严密,也不在于实践或教学方面,而在于它对文学研究中固有观念的充满活力的抨击,以及固有观念对它的顽强抵抗。”⑧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反本质主义能够代替本质主义。“从本质上讲,呼唤理论就是呼唤对立、呼唤颠覆、呼唤起义。”⑨反本质主义正是通过颠覆传统的方式来实现其理论意义,而对于本质的、传统的理论学说也需要被不断的反思和批判。“

因此,目前要做的,一方面是尽量避开那些海市蜃楼、人为陷阱,避免那血割裂文学研究的致命悖论,另一方面是抵制理论、常识、排中律思维强加给人的两难选择,因为真理往往居于二者之间。”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质主义的建构已经完成,反本质主义虽然作为本质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却还是不能替代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反思和批判态度,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不断向固有的观念提出质疑、发起挑战。

注释:

①陈嘉映.常识与理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05):63.

②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译).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2.

③特里·伊格尔顿,华明(译).后现代主义的幻想之“致中国读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

④陶东风.文学理论:建构主义还是本质主义?—兼答支宇、吴炫、张旭春先生[J].文艺争鸣·理论,2009(07):13.

⑤南帆.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J].文艺研究,2007(08):4.

⑥南帆.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J].文艺研究,2007(08):8-9.

⑦童庆炳.反本质主义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J].文艺争鸣·理论,2009(07):7.

⑧安托万·孔帕尼翁,吴泓缈,汪捷宇(译).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7.

⑨安托万·孔帕尼翁,吴泓缈,汪捷宇(译).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9.

⑩安托万·孔帕尼翁,吴泓缈,汪捷宇(译).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思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理论宣讲如何答疑解惑
美军两栖作战理论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