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紫砂壶陶刻文化

2018-01-20王良军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刻刀陶刻

王良军

摘 要:紫砂陶刻装饰,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它与古代陶器刻文同为一个模式,即是作者在其所制陶坯上记述姓名或记上所叙铭文.起初都是在壶底部刻划,这只是紫砂壶雕刻的雏形。

关键词:陶刻;刻刀;陶刻装饰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36-01

一、前言

光素器圆壶和其它光素器壶一样有一个重要要素,即良好的实用功能,它的实用功能是壶嘴出水要流畅,钮的大小要合手,拿用方便。把的式样要优雅、有力度,方便使用和省力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让紫砂光素器器变换出更多不一的造型,完善我们的制作手艺。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新一代的紫砂艺人,尽管当今世界文化艺术风格流派纷呈,但我们悠久的民族手工艺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只有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外来艺术,加强扩大审美意识和设计理念,才能开拓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充满生机的紫砂艺术之路。

紫砂壶以传统文化为源、工艺美术为根、茶文化为媒的紫砂壶艺以其独有的丰富柔和的质感、良好理化性能,切茗、切壶、切情的铭文与妙趣横生的款识融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以其独特的形态与内涵携短短几百年的年轻生命,承载上下五千年众多文化元素之精髓,成为中国具有文人气质、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闻名于世。作为鉴赏紫砂壶的“泥、形、工、饰”四要素之一的装饰工艺,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和沉淀,其形式和手法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一种装饰方法便是陶刻。

二、紫砂壶陶刻的发展历史

紫砂壶中的陶刻装饰,是由制壶艺人署名落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形式,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 至明代,供春、时大彬等名家所制紫砂壶都刻有作者的姓名和制作年代,一般都刻于壶的底部或壶盖的子口下等不显眼处。在清代嘉靖、道光年间陶刻装饰已趋于成熟,曼生的参与使当时的紫砂壶一改过去的繁琐,设计出简洁、明快、新颖、美观的造型,线面结合较多,体现了设计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大面积的空白留得干净利索,让诗、书、画、印尽情发挥,从而将诗、书、画、印集为一体,达到完美统一。曼生以博大精深的艺术胸怀积极参与及倡导壶上金石文化艺术。他经常构思出样,由杨彭年等人施工造壶,他与一众幕友撰词、书画并铭刻。而今,也有很多书画家与紫砂艺人合作,紫砂壶上的铭文往往选取古代诗人的名句,或者是与茶有关的题咏,或者是“某某人雅赏、雅玩”之类,画面取材则为“芥子园画谱”,或者是某个画家擅长的各类题材的白描等。

三、紫砂陶刻的刀法

紫砂壶陶刻的刀法主要是借鉴我国古代碑刻、篆刻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刀法。它既不同于碑刻。篆刻,又具有碑刻、篆刻的艺术效果。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丰富多变的陶刻刀法。陶刻刀法主要分阳刻与阴刻两大类:

(一)阳刻

就是把所要表现的对象“凸”出来,主要有平刮阳刻、砂地陽刻等,都属浮雕刻法。

(二)阴刻

是指把所要表现的对象“凹”下去。主要分单刀、双刀二种刀法。单刀又分刮和刻,是以刀代笔,直接写刻,轻重、急徐、顿挫得体,刮(比较浅),刻(比较深,金石味浓)。双刀是指把所要表现的线条两边下刀,中间起底。主要有:三角底、圆弧底、平底、斜底、沙地底、图案底和不规则底等。另外还有单刀与双刀结合法、沙地加刀法、多刀法等。单刀与双刀结合法,即单刀加刀法,,通常是单刀刻划,再局部加刀,一般加刀在笔画的起笔与收笔处。沙地加刀法,即在沙地的局部加刀,以强调沙地的局部重点。多刀法是在线条笔画中施以三刀或多刀,以达到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以上刀法可以相互参融而形成另外的刀法,应用时可根据需要运用肘、腕、指力和转动坯体结合操作,达不到理想效果时,只要不刻出线形之外,还可稍作修改,有时可根据线条的变化,把几种刀法结合起来,形成多变的刀法,切不可死守一二种刀法,更不能把所有的有变化的线条都运用同一种刀法来刻。紫砂壶的陶刻装饰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艺,他不但要求作者要具有一定的书法、绘画基础,还要具有一定的刀法功力,关键是能把这三者有机地%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陶刻刀法既能充分表现出书法味、国画味,又能表现出书卷气、金石气。

四、紫砂陶刻的传承与发展

紫砂壶陶刻历史渊源悠久,历经数代艺人努力探索和创新,积累至今,才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给人以历史、文学、哲学、美学的艺术享受与思考。“好马备好鞍”,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世人所爱的茗品佳作。

因此,新时代的陶刻艺人必须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道德修养,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更具生命力的作品,把这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传承下去。陶刻艺人必须具备创作的激情和创新的精神,既要保留传统紫砂物件的美观、大气,又要与时俱进,彰显这个时代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杨永善.陶瓷造型与装饰的关系[J].装饰,2000.

[2]缪秋菊.宋锦的织物结构设计与纹样运用[J].装饰,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刻刀陶刻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仿古壶”的陶刻艺术和文化内涵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刻刀风骨:秦胜洲作品选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
趣图
趣图
胡同里的传奇
“字”与“壶”之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