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达·芬奇

2018-01-20陶诗秀

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芬奇传教士图说

陶诗秀

明代末年,我國封建士大夫阶层中的一批有识之士,在和来华的外国传教士的交游中,互为师友,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为介绍和传播“西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进士出身的科学家、翻译家王徵,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徵(157l—1644),字良甫,明代西安府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人。

王徵少年气盛,有安民之志,济世之才,且思路广阔,富于创造。

与当时读书人不一样,读圣贤书不是王徵的志趣,他真正感兴趣的是中外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科学技术。为了寻求机械制造原理,进行科学试验,王徵经年累月,日思夜想,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为此,“正经学业”荒废殆尽,直到52岁时他才考中了进士。

王徵登第入仕以前,在家讲学著书。看到农民常年辛苦劳作,他很想帮助他们。他发明制作了多种半自动化的生产工具,主要有:虹吸、鹤饮、轮壶、代耕、自转磨、自行车等。其中虹吸和鹤饮是灌溉工具;代耕是相当于两匹马力的耕具。而最神奇的是自行车,像神奇的木牛流马一样,它是一种特制的运输工具。不过有些遗憾,自行车只是试验成功,未在生产中推广。王徵还试制了用以灭火的水铳,用以御敌的连弩等。这些新奇独特的半自动工具,有的用弹簧和齿轮来推进,有的用风力或水力作能源。王徵在他的《新制诸器图说》一书中,绘图附说,从制法到用途,一一作了介绍。

王徵生活的年代,欧洲传教士已经以传播“西学”为媒介,打开了向中国传教的局面。当时著名学者徐光启、李之藻、李贽等,均与利玛窦等结交,共同研讨中西学术,合译西方自然科学著作。醉心于科技事业的王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结交了外国传教士。

王徵年老志坚,为了翻译西方科学著作,五十余岁时还向传教士金尼阁学习拉丁文,向传教士邓玉函学习数学和测量知识。

在邓玉函的帮助下,一本内容新颖、图文并茂的西方科学译著在扬州正式出版,这就是王徵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王徵从邓玉函等提供的千百种奇器图说中按实际需要精选出来,着重阐述了力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即重心、杠杆、斜面、齿轮、滑轮等,同时详细介绍了多种机械的制造原理、方法和用途,应用价值颇高。虽是译著,但是其中很多都是王徵独立的研究成果。

王徵选录“奇器”的原则是为了济世致用,为人民生产服务。

然而,王徵的科学研究工作遭到了守旧派的嘲讽。王徵回敬说,学问不分高低,也没有东西方的区别,知识最终都要为百姓服务,为国家兴盛服务。有人把知识送到家门口,为什么要拒绝呢?王徵的回答多么铿锵有力!

王徵做官以后,兴办水利,疏通河道,“溉田至千顷”。

但王徵毕竟是封建官吏,对农民起义他极为反对,还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武器。他发明制造过连弩活机、自飞炮等新式武器。其中连弩威力巨大,能拒敌千步。后来,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西安,慕名招降,王徵拒绝,最后绝食而死。

很长时间,王徵都是科技史上被淡忘的人。只有了解科学史的人,才知道他与徐光启并称“南徐北王”,被誉为中国第一位机械工程学家。他像达·芬奇一样,是一个想象丰富又能干的多面手。达·芬奇一直以多才多艺受人尊崇,我希望你也喜欢我们自己的达·芬奇—王徵。endprint

猜你喜欢

芬奇传教士图说
达·芬奇 下
达·芬奇睡眠法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二)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早期传教士作品中的新词创制
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