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渗出性中耳炎两种治疗方式的分析研究
2018-01-20乔友军
乔友军
(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
渗出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分泌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儿童多见[1]。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目前有较多的治疗方法,例如:局部上药,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置管等。其中以鼓膜穿刺抽液最为常用。而鼓膜穿刺又分为单孔及双孔穿刺。故我们设计本研究,以观察两种鼓膜穿刺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致病,发病时间在两周内,无鼻部疾病,无全身激素使用禁忌证患者。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121例急性渗出性中耳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双孔组和单孔组。
单孔组62例,其中62例患者治疗共为74耳,其中左耳25例,右耳29例,双耳8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7~68岁,平均38.5岁;包括15岁以下患儿12例,治疗中患者病程1~20 d,平均是15.5 d;声导抗曲线B型为33耳,C型为41耳。双孔组59例,其中59例患者治疗共为70耳,其中左耳23例,右耳29例,双耳7例,男31例,女27例,年龄15~70岁,平均39.5岁;包括15岁以下患儿10例,治疗中患者病程2~22 d,平均12.5 d;声导抗曲线B型32耳,C型38耳。
本次统计中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均为患者出现耳闷、耳鸣、耳听力下降,以及患者感到转头时患耳内出现水动感,患耳朵的不适感促使患者来院检查,患者来院后耳部检可见患耳内浑浊、鼓膜内陷、光锥消失,部分可见发丝状液平面。两组统计患者在病程、性别、年龄、患耳侧别、鼓室曲线类型等均有可比性,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检查治疗前应先向患者说明医师需要对患者治疗检查方法以及达到目的性,以征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工作,告知患者配合的要点,以免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恐惧,乱动不配合。两组分别行单孔及双孔鼓膜穿刺抽液并鼓室注药,单孔鼓膜穿刺,耳道及鼓膜常规消毒及麻醉,麻醉生效后用穿刺长针头连接1 mL注射器,在消毒鼓膜前下方或后下方触摸紧张部位穿刺,尽可能低的位置进针入鼓室内,进针后医师会感觉有空虚感,将注射器针栓轻轻回吸,抽出鼓室内黄色液体,有时黄色液体中带有一些气泡,抽吸液体干净后明显出现感阻力,无液体抽出后拔出针头。
双孔鼓膜穿刺是在单孔鼓膜穿刺后,马上在第一次穿刺进针点稍上一点的位置进行第2次鼓室内穿刺,用穿刺长针头链接5 mL注射器向鼓室内注入5 mL空气,可见鼓室内剩余液体自鼓膜第1次穿刺预留针头处滴出,如此反复空气注入3~5次,直至无液体滴出。然后进行鼓室注药。术后禁止向患耳滴药,并避免进水。经鼓膜穿刺并鼓室内注药后,给予羟甲唑啉喷鼻,口服抗生素治疗1周,此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及疗程后3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与相关出现一些并发症与否。
1.3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耳部症状,声导抗恢复为 A型,随访3个月无复发;好转:耳部症状减轻,声导抗为B型转C型,或C型转A型;无效:耳部症状无变化,声导抗无变化,或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
1.4 统计方法:用SPSS18.0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进行t或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后1个疗程统计:①单孔组总有效率45.71%,其中治愈率24例,治愈率为34.28%,好转为8例,好转率为11.42%。②双孔组总有效率为65.71%,其中治愈35例,治愈率为50.00%,好转11例,好转率为15.71%。两组患者在治疗疗程结束后统计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鼓膜孔穿刺法治疗。
3 讨 论
分泌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而致。本病冬、春季多见,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为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2],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应追求早发现/早治疗,询问病史时要细心,特别年龄小的患儿。目前认为急性渗出性中耳炎是由咽鼓管阻塞后引起的炎性反应性疾病。在生理正常环境情况下,耳朵中中耳内、外的气压处于基本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当中耳的气体被黏膜吸收,咽鼓管出现通气功能障碍时,中耳导致出现负压,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聚积于中耳,从而形成中耳积液[3]。鼓膜穿刺较快去除中耳积液,可以减轻中耳负压,最快达到良好的中耳治疗效果,以减轻患者症状,避免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以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急性渗出性中耳炎采用双孔鼓膜穿刺并鼓室内注药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采用单孔鼓膜穿刺并鼓室内注药高,是由于采用双孔穿刺耳朵内液体滴出较好,有效消除鼓室负压。通过第二穿刺点正压反复注入空气,残留积液从第一次穿刺点注射器孔滴出,有助于咽鼓管的疏通开放,且符合咽鼓管黏膜纤毛正常摆动方向,从而有利于咽鼓管黏膜“黏液纤毛输送系统”的功能恢复[4]。避免了常规单孔鼓膜穿刺剩余液体较多的缺点。克服在鼓室内产生向咽鼓管咽口方向的压力,同时双孔鼓膜穿刺液体滴出后我们向鼓室内注入药物,这时注入药物更易于药物广泛分布于中耳腔和达到咽鼓管内,有利于炎症吸收和消退,渗液停止后促进咽鼓管功能的尽快恢复。
急性渗出性中耳炎我们应用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能够最大程度清除鼓室积液,通畅咽鼓管,避免鼓室负压,阻止中耳炎性渗出,防止中耳粘连,有效的改善中耳黏膜的病理性变化,以免延缓治疗给患者带来严重损害,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
鼓膜穿刺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式,虽然进行局部麻醉,但患者还是有疼痛感及较重的恐惧感。一般患者较难接受两次穿刺,因此,在治疗前医师一定要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将配合注意事项告知清楚,前期与患者讲双孔鼓膜穿刺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孔鼓膜穿刺,故多进行一次穿刺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汪吉宝.对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工作的几点看法[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14,15(10):516-517.
[2] 李军.分泌性中耳炎治疗进展[J].临床医学,2013,33(4):117-118.
[3] 陆秋天.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现状[J].广西医学,2015,39(1):57-58.
[4] 李希平,戴海江.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现状与思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4(8):81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