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
2018-01-20刘卫国
刘卫国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的一种, 目前还没有明确病因难以治疗, 对患者的生活、情感、社会交往等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1]。患有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在确诊时一般认为, 患者在过去至少5年内对3种抗精神病药物没有明显的疗效, 而且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明显, 患者在治疗期间病情恶化或者经常复发,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甚至会影响生命。无抽搐电休克法是在电休克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改造所形成的一项新技术, 是电休克与麻醉技术联合的结果, 患者在被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电休克治疗, 此时患者正处于睡眠之中, 肌肉处于放松状态, 患者在治疗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少, 治疗条件好, 有研究发现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一项比较好的技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本院治疗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50例, 患者均符合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并且患病时间长, 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仍旧反复发作, 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 治疗效果不明显。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75例。治疗组男41例, 女34例;对照组女35例, 男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在研究前1周内服用相同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服用药物1周后, 对照组继续服用相同的药物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之前, 使用静脉注射的方法, 注射适宜剂量的阿托品、异丙酚与司可林, 待患者身体状况平稳之后, 对患者进行麻醉, 之后用电休克仪器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按照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适当调节电休克治疗的次数, 基础治疗次数定为2~3次/周, 在治疗过程中可适当调节治疗次数。治疗组患者在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同时, 服用与对照组同样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疗程为4~8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2,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 减分率越高疗效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PANSS评分为(104.11±21.39)分, 治疗后为(48.08±10.52)分, 减分率为75.60%;对照组在治疗前后PANSS评分分别为 (97.88±18.10)、(58.67±11.49)分 , 减 分率为57.76%。治疗前两组患者PAN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治疗组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患精神分裂症的比例越来越高, 精神分裂症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个大问题, 寻找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4-6]。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诸多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如不善与其他人交流, 不善于排解自己内心的苦闷等, 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方面出现问题, 还有的在情感方面发生变化, 久而久之, 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严重地影响到患者的生活, 更有甚者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目前没有确切的说明, 但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原因肯定是多种多样的,目前的研究发现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遗传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 生活习惯也有可能导致患精神分裂症。在个人的日常饮食中, 可能会摄入各种容易引发精神分裂症的物质, 或者人体通过摄入的物质自行制造产生容易引发精神分裂症的物质, 从而成为患病的诱因。无抽搐电休克是在传统的电休克方法的基础上, 在对患者实施电休克之前,首先使用麻醉技术对患者进行麻醉, 然后在麻醉状态下对患者进行电休克, 此时患者的身体处于休眠状态, 身体各处的肌肉处于放松状态, 对患者进行电休克操作, 患者身体的排斥降到最低, 经研究发现[7-10], 这种状态下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最轻。从最终的实验结果来看, 无抽搐电休克与传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 无抽搐电休克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好,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1] 陈曲亮, 翁客华, 许振强, 等.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 19(3):204-206.
[2] 孙海琼.欧汝奋, 罗一玲, 等.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7,10(15):432-433.
[3] 阎乃宽, 朱杰, 程群, 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医学临床研究, 2016, 30(6):1135-1136.
[4] 张盛杰, 陈静, 张利红. 无抽搐电休克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 中外医疗, 2010, 29(24):10-11.
[5] 陈进军. 无抽搐电休克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析. 中国保健营养, 2015, 25(17):251-252.
[6] 杨和增, 万凤, 荣晗, 等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2,18(2):185-186.
[7] 陈峰, 龙晓慧, 陈莉莉.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中国当代医药, 2017, 24(31):52-54.
[8] 徐杨, 王惠玲, 兰燕. 齐拉西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7,35(4):383-385.
[9] 屈晓璐.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运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观察. 世界中医药, 2017(a1):477.
[10] 赵勇, 鲁晓波, 陈红玉, 等.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能力的影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14(A1):3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