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诊断息肉状脉络膜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

2018-01-20廖明怡陈青山甘润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8期
关键词:脉络膜息肉敏感性

廖明怡 陈青山 甘润

PCV是由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与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稍的息肉状血管扩张而引发的一种病症。多体现为眼底黄斑区出血性或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 且伴黄白色液体渗出, 偶尔可见一个或多个桔色圆形病灶[1]。此疾病多发于亚州人, 因其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同wAMD较为相似,过往部分学者将其作为wAMD的亚型之一, 可近些年来, 众多研究表明, PCV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易感基因、治疗反应、自然病程以及预后等都与wAMD有着较大的区别, 尤其是在治疗反应上面。因此, 将其从wAMD中分辨出来非常必要。当前临床诊断PCV的金标准是ICGA, 但其并不是常规检查, 因而导致有的PCV患者误诊为wAMD, 而且还存在创伤性, 或少数患者造影剂过敏现象等不足[2], 再者此检查方法国内基层医院应用较少, 因此寻求无创的诊断方法非常必要。SD-OCT避免了ICGA检查的弊端, 其具备无创、经济、分辨率高、简单、快速的优势, 为此本院特对其诊断PC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探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初诊为PCV或wAMD的60例患者, 患眼共计62只。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都未经治疗, 并符合同时行彩色眼底照相、FFA以及ICGA与SD-OCT的要求。已排除重度近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严重屈光间质浑浊、广泛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或视网膜下出血而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在SD-OCT上无法较好显示患者。

1. 2 方法 对所有入选患者同期的彩色眼底照相、FFA、ICGA以及SD-O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每例患者的前3项结果分别安排2位医师各自查阅, 并按PCV诊断标准诊断,诊断结果若存在差异, 经集体讨论最终判定;SD-OCT检查结果安排1位对患者基础信息和患眼诊断不清楚的医师查阅,对每只患眼所查出的特征时行记录, 并应用此次探究所制定SD-OCT诊断标准分别对所有患眼诊断。SD-OCT诊断标准:分别制定a、b两种方法进行判定, 方法a设6个条件, 具体如下:①尖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RPED)峰;②双层征;③多发性RPED;④RPED切痕;⑤代表息肉的低反射腔;⑥视网膜内高反射硬性渗出。符合3条上述现象就判定为PCV。方法b用①、②作首要条件, 剩余作次要条件, 同时符合2条首要条件加1条次要条件就可判定为PCV;或不符合首要条件, 但有3条次要条件符合也可判定为PCV。

1. 3 观察指标 观察SD-OCT诊断PC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所有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全部患者的62只患眼中, 最终有24只(23例)患眼确诊为PCV, 3 8只(37例)确诊为wAMD。PCV患者中男14例, 女9例;年龄47~79岁, 平均年龄(64.75±8.96)岁;双眼患病1例, 单眼22例, 左眼13只,右眼11只。wAMD患者中男23例, 女14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5.12±8.74)岁;双眼患病1例, 单眼 36例, 左眼20只, 右眼18只。

2. 2 SD-OCT的两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 应用a方法诊断时, 在已确定的PCV患眼中, 有20只(83.33%)符合SD-OCT确诊标准中的最少3项;在wAMD患眼中, 有4只(10.5%)符合确诊标准中最少3项。方法a对PCV诊断的敏感性为83.33%, 特异性为89.47%。应用b方法诊断时,在已确定的PCV患眼中, 有 22只(91.67%)符合SD-OCT方法b确诊标准;在wAMD患眼中, 有 4只(10.5%)符合方法b确诊标准, 方法b对PCV诊断的敏感性为91.67%, 特异性为89.47%。两种诊断方法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PCV和wAMD两者在治疗的情况上有着较大的不同, 因此在初期诊断时对两者的区分非常必要, 在以往因对其的认知欠缺和检查方法的限制, 导致多数患者误诊为wAMD[3]。现今PCV的诊断金标准为ICGA, 可其具有创伤性, 并且检查费时、费用也相对较高、还存在过敏风险, 从而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4]。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 SD-OCT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PCV患者诊断中, 此技术应用形态学的检测手段可清晰呈现视网膜的细微结构以及双层征等关键的OCT特征[5],而且SD-OCT还具无创、便捷、经济和非接触等优势。因此本研究特制定了a、b两种相对完善的SD-OCT对PCV诊断的标准。即分别设定如下6个条件:①尖锐的RPED峰;②双层征;③多发性RPED;④RPED切痕;⑤代表息肉的低反射腔;⑥视网膜内高反射硬性渗出。当患者符合3条上述现象就判定为PCV诊断的a方法;并用①、②作首要条件, 剩余作次要条件, 制定b方法, 即患者同时符合2条首要条件加1条次要条件就可判定为PCV;或不符合首要条件,但有3条次要条件符合也可判定为PCV[6]。最后通过诊断分析, 全部患者的62只患眼中, 有24(23例)只患眼确诊为PCV, 38(37例)只确诊为wAMD。SD- OCT方法a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3.33%和89.47%, SD-OCT方法b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1.67%和89.47%,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此研究制定的比较全面的SD-OCT对PCV的诊断标准, 但是还有相应的局限性, ①采用的研究样本量不多, 而且是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②选入选患者都为中国人, 并只选入同期作眼底照相、SD-OCT、FFA、ICGA检查的患者, 可实际上也许有的PCV患者首诊时并没作ICGA就被诊断成wAMD了, 此类患者没选入研究。此外,因OCT更注重视网膜断面状态的观察, 可ICGA却更注重于病变整体状态的表明, 其可察看血管搏动、染料渗漏等病变反映情况[7-10], 故不可全面否定ICGA检查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SD-OCT对诊断PCV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都较高, 其尖锐的RPED峰、双层征、多发性RPED、RPED切痕、代表息肉的低反射腔、视网膜内高反射硬性渗出等6条标准中, 当符合①、②时, 另外条件至少符合1条就可诊断为PCV;当①、②都不符合时, 中要其他条件符合3条也可诊断为PCV。此诊断标准能有效地辨别PCV与wAMD。

[1] 张雄泽, 文峰.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分支血管网的影像特征.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4, 30(3):230-234.

[2] 王素贞, 周华祥 , 王杰, 等.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6, 6(3):152-156, 160.

[3] 生侠, 谢青 , 戴雅南, 等. 短波自发荧光、红外线及造影在评估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病灶大小中的诊断价值. 广东医学,2017, 38(3):416-419.

[4] 李宏宇, 戴荣平, 董方田, 等.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中华眼科杂志, 2011, 47(8):715-720.

[5] 刘姝林.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2, 14(8):509-512.

[6] 刘延东.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眼底影像检查特征. 眼科新进展, 2012, 32(12):1165-1167.

[7] 崔露艳, 马自勤, 惠延年 , 等. 光动力疗法联合抗VEGF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14(2):62-65.

[8] 张怡, 姚静, 王肖华, 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7,37(2):165-171.

[9] 黄玉婵, 吴峰.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原田病诊断中的意义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s1):246-248.

[10] 焦芮, 韩克阳, 王淑雅, 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的诊断现状.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7, 31(1):119-122.

猜你喜欢

脉络膜息肉敏感性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OCT在健康人群脉络膜厚度研究中的应用及相关进展
钇对Mg-Zn-Y-Zr合金热裂敏感性影响
AH70DB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其冷裂敏感性
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性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