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棘球蚴病的防治
2018-01-20陈凤英
陈凤英
(甘肃省陇西县永吉乡畜牧兽医站,748121)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期寄生在各种牲畜的肝、肺所引起的,其中以绵羊、牛受害最严重。骆驼、马、驴、骡、猪等动物也可得此病。西北牧区人体患此病者也较为常见。棘球蚴呈囊状,大小不一,没有一定的形状,囊内充满液体,囊内具有很多头节,有的囊内则无头节,这种无头节的棘球蚴在流行病学上不起传播作用。细粒棘球绦虫寄生在犬、狼等肉食动物的小肠,虫体长2—8mm,由一个头节和3—4个节片构成。头节有吸盘、顶突和小钩。牛、羊等家畜在吃草和饮水时,吃到由病犬、狼等动物排出的细粒棘球绦虫卵或孕卵节片后,卵内的六钩蚴在消化道逸出,钻入肠壁,随血液流动被带到肝、肺等器官内生长发育为棘球蚴。当犬等肉食动物吃了棘球蚴的器官后,棘球蚴就可在它们的小肠内发育为细粒棘球绦虫。人是由于接触牲畜和狗,误吃了虫卵而感染的。
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流行于我国气候寒冷的高山草甸地区、干旱少雨的牧区等。感染包虫病后并没有有效的治愈方法,人感染后进行手术治疗也易复发。该传染病不仅会对牧民的经济造成损失,还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的健康。做好本地牛羊包虫病的防治工作,有利于促进本地牛羊养殖业的稳健发展,保障农牧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1 诊断要点
当严重感染时,常见的症状为长期的顽固性消化扰乱,如营养失调、反刍无力,畜体消瘦或出现黄疸;当肺脏受到感染时,则可出现长期的喘息和微弱而持久的干咳。
用变态反应方法作出生前诊断:抗原制备是在新鲜的棘球蚴囊壁上用烙铁消毒,然后用注射器吸取新鲜囊液,离心沉淀,除去头节,即可为抗原。诊断方法是在家畜颈部皮内注射抗原0.1—0.2ml。在注射后最多不超过一小时,如注射部位出现直径0.5—2cm的红班,并有肿胀和水肿,即可判定为阳性。
近年来应用间接血凝试验、放射录相诊断等方法作生前诊断。剖检时,可见患病的肝、肺表面凹凸不平,可在该处找到棘球蚴。
2 预防
2.1 扑灭畜群附近的野犬及其它野生肉食动物以根除感染来源。
2.2 对犬定期驱虫,“全犬投药、月月驱虫”是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用氯硝柳胺 (每公斤体重用150mg)或氢溴酸槟榔硷 (每公斤体重2—4mg)内服,均有效。
2.3 得包虫病的牛羊内脏含有大量的幼虫,一旦被狗吞食就会在其体内发育为成虫并排出大量虫卵污染环境,造成包虫病在人群以及牛羊中传播,所以患有包虫病的动物脏器要妥善处理病畜脏器,烧毁或煮熟后,做饲料。保持家畜饲料、饮水及畜舍卫生,防止被犬粪污染。
2.4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对本病的危害及其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做好预防工作。常与犬接触的人员应注意清洁卫生,防止从大的被毛等处沾染虫卵而入口内。
3 治疗
3.1 外科手术为根治本病的首选方法,应争取在压迫症状或并发症发生前施行。术时先用细针将囊液抽去(慎防囊液外溢),然后将内囊摘除。内囊与外囊仅有轻度粘连,极易剥离,常可完整取出。肺、脑、骨等部位的包虫病亦应行摘除手术。术后护理:术后一些牛羊会有体温升高、异常兴奋等症状,此时则要选择硫酸镁400g/次、陈皮酊20ml/次、大黄酊 30ml/次,混合后加水 3000ml,进行灌服,在此过程中,配合使用氯丙嗪,250mg/次,对病畜进行肌肉注射。
3.2 对感染多头蚴的牛羊,在其发育之后,根据囊所在的部位,用外科手将颅骨打一开口,先用注射器吸去囊中液体,然后摘除虫体,这种方法只能应用在脑部表面的虫体。目前推行吡喹酮,口服治疗,对重症病畜每公斤体重50mg,连用三天。3.3 中药联合阿苯达唑治疗 中药如青蒿琥酯、槐耳浸膏、汉防己甲素等,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棘球蚴病有很好的效果。
3.4 针对一些犬类动物,要定期进行打虫工作,如果动物治疗无效死亡后,务必进行无害化处理。驱虫药物一般使用硫酸双氯酚,使用剂量为0.1g/kg与饲料拌用,也可使用左旋咪唑等,使用剂量为10—20mg/kg。
4 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棘球蚴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流行区在我国西部和北部广大农牧地区,即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和四川7省区,其次是陕西、山西和河北部分地区。主要动物中间宿主绵羊的感染率在3.3%—90%之间,家犬的感染率在7%—71%之间。随着农业农村工作的不断推进,对本病的防治日益成为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