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黏膜病的综合防治
2018-01-20易建中
易建中
(甘肃临夏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31100)
牛黏膜病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牛传染病,又称为牛病毒性腹泻。其临床特征是身体温度偏高;白细胞变少;牛口和呼吸道等发生溃烂,组织坏死,腹泻等,牛发病的原因大多是潜在性的感染。世界上第一发现这种病例是在1946年的纽约,现在全世界经常发生,已经变成了一种常见的牛疾病。我国是在1980年以后才开始发现一系列的牛黏膜病症,死亡率较高,在30%以上。这种病对牛的危害很大,特别是幼小的牛,这给牛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会给养牛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我们国家农业部将牛黏膜病分成三类。
1 病原体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牛黏膜病的病原体,它是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一种病毒,与羊边界病毒和猪瘟病毒十分相似。是单链的RNA病毒,有囊膜,是球形的,在低温下能够存活,甚至在-60℃~-70℃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当温度达到56度的时候可以将病毒杀死,其对乙醚,和其他的溶脂剂反应较大,当酸碱度达到pH3以下时其RNA单链会被破坏,紫外线对其也会有所影响。分离后在培养皿里面的病毒分为两种,一个是致细胞病变性生物型与非致细胞病变性生物型。
2 流行特点
这种疾病经常在冬天与初春的时候出现,新的发病体会以暴发传播开来,发病痊愈后,身体会的到相关的抗原体,使得原病体有牢固的长期的免疫能力,旧发病区发病比较分散,没有那么集中。其发病只在牛之间,不一样的年龄性别的牛可能抵抗力会有所差异,犊牛可以再母体身上得到抗体来抵抗这种疾病。一般在6月~18月龄大的牛容易感染此种疾病,在感染期间不仅不能为养牛者带来经济收益,还可能持续扩散导致更多的牛患此病,从而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害。
传播的源头是得病的牛或者是带着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牛。患病的牛会一直出现病毒血症,其骨髓、淋巴组织等,还有呼吸道分泌物都会有这种病毒,甚至在牛出现急性病症的时候,血液中会出现许多这种病毒,这种病毒可以通过牛的排泄物等把病毒散播到体外,会变成这种病的主要传播路径。怀孕的母牛可以再营养物质的传送时将病毒传给胎儿,使得生出死胎或者出现流产。这种病症有许多感染路径,很多是因为呼吸道、肠道的感染而导致病发,有些是因为胎盘、精液,运输工具不干净或者其他的动物传染而引起患病。
3 临床表现
这种病症在暴发的时候一般会潜伏7~14天,其特点是黏膜发炎、溃烂,腹泻等。急性病症是由于NCP型病毒造成的,病源一般是持续性感染动物。患病的牛特点是发病比较突然,一般多发生在犊牛身上,体温突然升高,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眼鼻出现粘稠的分泌物,呼吸道开始坏死,出现糜烂的现象,呼吸是会有强烈的臭味。最开始是淡黄色的腹泻,造成身体很严重的脱水。后期后就会出现粘膜出血,有的甚至出现了突然死亡的现象。有的患病的牛会出现蹄和趾间皮肤的坏死和溃烂,使得阻碍其行走。患有急性病症的牛大多都会死亡,其死亡率极高,奶牛患此病以后,产奶量也会大大地下降。
慢性病大部分都是从急性病演变过来的,会有间断性的腹泻,口鼻会发生糜烂和坏死,会有眼泪,鼻液呈粘稠状,后期与急性病症有些相似。可能会在发病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后死亡。这种病会造成免疫抑制的现象,使得身体的应答能力降低,造成短时间或者长期的免疫功能缺陷。
4 治疗措施
可以内服4-8g0.5%高锰酸钾水溶液,每日2-3次,或者内服磺胺脒(每次 10-20g,每天 2-3次)等药物。腹泻不止时,应内服次硝酸铋(5-10g)或活性炭(10-20g),这样可以保护肠黏膜,减少毒素入侵身体。最好能够同时做静脉内补液、强心等治疗措施。腹泻较为严重的,同时还可以服用中药来治疗这种病症。取白头翁、黄连、黄芩、黄柏、秦皮各 60g,茵陈、苦参、穿心莲、白扁豆各100g,玄参、生地、泽泻、椿白皮、诃子各 50g,乌梅、木香、白术、陈皮各80g,磨成粉状,用开水冲泡后,等其降到适宜的温度,给牛每日一剂服下,分成两次,每天早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