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2018-01-20赵永奎
赵永奎
(甘肃省迭部县电尕镇畜牧兽医站,747400)
1 发病原因
1.1 饲养管理方式不当 在饲养过程中,如果饲养管理方式不当,饲料配比不合理,饲喂劣质饲草,乱补料、乱加其他的添加剂,会使猪对营养的吸收不全,从而导致消化不良,抵抗力下降,因而容易感染流行性腹泻病毒。
1.2 由感染猪只传染 已感染腹泻病毒或隐性感染的猪排出粪便后,如果不及时清理和消毒,也会使健康猪接触后感染发病。同时,带有腹泻病毒的母猪,在饲喂和哺乳时,会传染给仔猪。
1.3 由于应激反应而发病 若天气突然变化,气温忽高忽低时,猪只会表现出不适应的症状,因此也容易导致感染发病。
2 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每年的12月到次年2月发病最明显。引起流行性腹泻的病毒容易在潮湿和低温的条件下存活和传播,但在温度高且干燥的环境中则不易存活。此外,在猪的各生长阶段均可感染流行性腹泻病毒,同时以仔猪最易感染,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厌食等。发病猪粪便呈水样,有恶臭味,颜色呈黄色、黑色或黄黑色,病猪的体温基本稳定。一般情况下,猪龄7 d内的仔猪有严重脱水症状,体温较低且有剧烈腹泻。成年猪感染腹泻病毒且发病后,症状会不断加重,进而出现严重的水样腹泻,同时,随着病情的加重,病猪会表现为厌食,甚至最终死亡。
3 病理变化
对患有猪流行性腹泻的病猪进行解剖检查,发现病变主要集中在小肠部位,肠管扩张较严重,肠壁变薄,几乎呈半透明状,小肠系膜可见大量充血和淋巴结水肿,肠内充满黄色液体。在显微镜下观察小肠内壁结构,可以发现小肠绒毛皮变短并萎缩,甚至脱落,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坏死。将哺乳仔猪剖检后,发现胃内有凝乳块,胃腺区黏膜有轻度出血。病猪小肠肠壁较正常同龄猪变薄,小肠内有大量灰白色或黄色液体,哺乳期的小猪小肠内还有未消化的凝乳块等。
4 治疗
4.1 西药治疗 用2.5%恩诺沙星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按每10 kg体重1ml的量进行注射,每天2次;同时,还可利用康复母猪的抗凝血药物进行治疗,让患猪每天口服10 mL,连用3天,一般即可治愈。此外,还可用头孢噻呋钠+链霉素+黄芪混合进行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2~3天。同时在喂养时,还可以在饲料中拌入混合林可霉素粉+氟苯尼考粉,或者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小苏打粉,连用5~7天。
4.2 中药治疗 茯苓15 g、白头翁16 g、紫苏16 g、桂枝 12 g、甘草 10 g、木香 12 g、双花 15 g、黄芩10 g、生姜 12 g、半夏 12 g、苍术 15 g(25 kg 以下的猪酌减),加水煎为浓缩混合液,进行灌服。
5 预防
5.1 加强饲养管理 在产后一小时内,一定要让仔猪吃到初乳,这样可以获得母源性抗体的保护;同时,应及早备料,适量添加微量元素和酶制剂,合理配制断奶仔的日粮;此外,还应改善环境条件,比如在冬季采取适当措施提高猪舍温度,可确保猪的正常生长、免疫和繁殖需求。再者,还要保持猪舍良好的通风换气,不能长期封闭猪舍,以防制病毒感染或其它疾病的发生。
5.2 定期消毒,搞好猪舍卫生 对猪舍的粪便,应及时清除,同时要定期对猪舍和猪体以及粪便的通道等严格消毒,以消灭猪舍环境中的病原体。5.3 药物预防 给刚产仔的母猪按体重注射林可霉素+复合维生素B+复合维生素C,每天注射1次,连用1~2 d,以辅助母猪恢复,防止产后感染,确保乳汁质量。新生仔猪哺乳期前灌服杨树花口服液2 mL/头,出生3天后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2 mL/头进行补铁,预防仔猪缺铁性拉稀。10~15日龄再灌服杨树花口服液5 mL/头和硫酸链霉素50万IU/头进行预防。
5.4 接种疫苗 在产前20~30天,给妊娠母猪在后海穴注射3 mL的猪流行性腹泻氢氧化铝灭活疫苗,给体重10kg内的小猪每头每天注射0.5 mL,体重10~25 kg的猪每头每天注射1 mL。此外,还可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