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红痢的诊断与防治
2018-01-20袁亚莉
袁亚莉
(甘肃省陇西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748100)
仔猪梭菌性肠炎又叫仔猪红痢或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出血性下痢、肠坏死,病程短,病死率高,是危害仔猪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1 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为C型产起荚膜梭菌,亦称魏氏梭菌。本菌为革兰氏阳性、有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的厌氧大杆菌;在不良的条件下可形成芽孢,后者呈乱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芽孢多超过菌体宽度,故使菌体成梭形而有 “梭菌”之称。
一般根据病毒产生的毒素不同而将之分为A、B、C、D和E5个血清型。其中C型菌株主要产生α和β毒素,特别是β毒素,后者成为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的主要致病因子。
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并不强大,一般的消毒药在适当的浓度氏均可将之杀灭;但它形成芽孢后,却有极强的抵抗力,80℃15~30分钟,100℃则几分钟才能被杀死;冻干保存至少10年,其毒力和抗原性不发生变化。
2 流行特点
本病发生于1周龄左右的仔猪,主要侵害1~3日龄新生仔猪。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侵入。原菌在部分母猪肠道中,常常随母猪粪便排除出,污染哺乳母猪的乳头、垫料、饲料、饮水、用具和周围环境等,当初生仔猪吞入污染物或吮吸母乳后感染。
3 临床症状
体温40~40.5℃。本病按病的经过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3.1 最急性型:发病很快,病程很短,通常于初生后一天内发病,症状多不明显或排血便,乳猪后躯或全身沾满血样粪便。病猪虚弱,很快变为濒死状态,病猪常于发病的当天或第二天死亡。少数病猪没有下血痢,便昏倒而死亡。
3.2 急性型:病猪出现胶典型的腹泻症状,时最常见的病型。病猪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大多排出含有灰色组织碎片的浅红色褐色水样粪便,病猪很快脱水和虚脱,病程多为2 d,一般于发病后的第三天死亡。
3.3 亚急性型:不见出血性腹泻,排黄色粪便,后成液状,内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类似米粥样,病猪食欲不振,消瘦脱水,一般5~7 d死亡。
3.4 慢性型:少见,病程在一周以上,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呈黄灰色糊状。逐渐消瘦,生长停滞,于数周后终于死亡或淘汰。
4 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变特点,如本病发生于1周龄的仔猪,红色下痢,病程短,坏死性肠炎等可作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采心血、肺、胸水、肝、十二指肠内容物抹片,染色镜检;取病猪肠内容物进行动物试验,取病变段肠管切片进行组织学检查。
5 防治措施
5.1 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和加强饲养管理 平时搞好猪舍和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对产仔房、仔猪舍、地面、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分娩母猪的腹部皮肤和乳房也应彻底消毒,用消毒药液擦洗乳房后再挤出少许乳汁才能让仔猪吃乳,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5.2 做好免疫注射工作 怀孕母猪注射C型魏氏梭菌菌苗,初产或第二胎怀孕母猪分娩前一个月和半个月各一次,剂量为5~10 ml/次。3胎以上的经产母猪,于产仔前半个月可肌肉注射一次,剂量为3~5 ml/次。这样能提高母猪的免疫力,初生仔猪通过哺乳获得抗体,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
5.3 药物预防 仔猪初生后,在没吃初乳前口服青霉素、土霉素等抗菌药物,如每头仔猪口服青霉素钾和链霉素各10万IU,连服2~3天,1次/天,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注射抗血清可获得更好的保护作用,仔猪出生后尽早肌肉注射抗仔猪红痢血清,每头猪每kg体重3 ml。在常发病猪场,应立即给整窝仔猪用强效红黄白注射液、丁胺卡那霉素、止血敏等混合给仔猪肌注,1~2 ml/头,2次/天,连用3天,并给仔猪口服人工补液盐或葡萄糖,防止机体脱水,增强抵抗力。
5.4 治疗
5.4.1 西药:磺胺嘧啶0.2~0.8g、三甲氧苄氨嘧啶40~160 mg、活性炭 0.5~1g,用法:混匀一次喂服,每日2~3次。
5.4.2 中药:白头翁 5g、黄连 2g、黄柏 3g、秦皮 2g,水煎分2次口服,连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