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茶碱与多索茶碱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
2018-01-20郭长棋
郭长棋
(大连市金州区光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100)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加重,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提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我中心进行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08例,其探讨过程大致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我中心进行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0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一对一的分别纳入,即为第一组54例,第二组54例。第一组患者中男女比为31∶23,患者年龄14~77岁,平均年龄(40.3±10.4)岁。第二组组患者中男女比为29∶25,患者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40.5±10.6)岁。两组病患经过相关的诊断都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本次研究对象已将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患者、药物过敏史患者、精神障碍患者、未签署同意书患者排除在外。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以及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因此数据之间具有比较的意义。
1.2 治疗方法:108例患者入院之后,均接受了常规的治疗,其中包括有祛痰、化痰、预防感染等,除此之外,患者不能吸烟。在此基础之上,第一组患者行氨茶碱治疗,将250 mg的氨茶碱放置于25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之中,行静脉滴注治疗,每天2次。第二组患者行多索茶碱治疗,将300 mg的多索茶碱放置于25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之中,行静脉滴注治疗,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7 d的治疗。
1.3 评价指标。显效:3 d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双肺哮鸣音消失,喘憋症状基本消失;有效:7 d内临床症状改善,双肺哮鸣音部分消失,喘憋症状基本消失;无效:7 d内临床症状及双肺哮鸣音、喘憋症状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通过对SPSS22.0软件的采用,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当P<0.05时,统计的相关方法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第二组患者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2.03±0.27)d、(3.24±0.59)d、(4.09±0.60)d,第一组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5.11±0.30)d、(5.82±0.85)d、(7.04±0.19)d,对比两组数据,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第二组患者治疗显效、治疗有效和治疗无效分别为30、22、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3%,第一组患者治疗显效、治疗有效和治疗无效分别为27、16、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9.63%,第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第一组;对比两组数据,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第二组患者出现恶心、失眠、心律不齐分别为1、1、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第一组患者出现恶心、失眠、心律不齐分别为4、2、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第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第一组,对比两组数据,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支气管哮喘常见治疗药物为茶碱类,该类药物治疗起效快,抗炎效果佳。与氨茶碱相比较,多索茶碱抑制呼吸道平滑肌的效果更佳,能够有效抑制炎性介质与细胞因子,进而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且不会对心肌造成严重的影响[2-6]。本文研究数据显示,第二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优于第一组;第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3%,第一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9.63%,第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第一组;第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第一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第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第一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将多索茶碱应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之中,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1] 罗永红.氨茶碱与多索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及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J]. 北方药学,2014,11(8):75-76.
[2] 俞峰,周林福.氨茶碱和多索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6):98-99.
[3] 谭磊.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8):11-12.
[4] 黄秀芬.比较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7(4):18.
[5] 王淑燕.氨茶碱和多索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7):150-151.
[6] 苏建辉.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64例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