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灌流结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尿毒症性脑病的临床效果
2018-01-20杨飞
杨飞
在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中,由于病情恶化,患者自身抵抗力急剧下降,容易诱发多种感染性疾病,而肾脏是患者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在肾功能严重受损后,在治疗过程中,由于中大分子物质在体内大量蓄积,容易引发患者尿毒症性脑病的发生[1-3]。本次研究针对血液灌流、血液透析两种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对本院60例尿毒症性脑病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根据患者治疗结果探究血液灌流结合血液透析治疗的应用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尿毒症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本院临床病理诊断并参照《尿毒症脑病诊断标准》[4]确诊。纳入标准:①同意本次研究患者;②年龄在18周岁以上患者;③经《肾衰竭死诊断标准》确诊患者。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脏功能疾病患者;②意识模糊患者;③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选取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男女性别比18∶12;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 (51.1±7.3)岁;病程 1~28个月 ,平均病程 (10.2±6.6)个月。观察组患者男女性别比16∶14;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50.2±7.1)岁;病程1~30个月,平均病程(10.1±6.7)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血压水平与水电解质酸碱失衡进行控制,避免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对患者癫痫发作进行控制,及时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改善,并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液灌流结合血液透析治疗,病情危重患者每日采用珠海健帆HA130一次性树脂灌流器进行治疗,病情较轻患者给予隔日树脂灌流器进行治疗,流量水平控制在200 ml/min,透析流量控制在500 ml。串联灌流器治疗时血流量控制在200 ml/min左右。在治疗 2 h左右 ,采用生理药水 250 ml回血,将灌流器取下后继续治疗2 h,总体治疗时间控制在4 h左右。对照组采用单纯血液透析治疗,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方法与观察组一致。
1.3 观察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毒素清除情况及治疗效果。①毒素清除情况采用治疗前后尿素氮、肌酐、β2微球蛋白水平变化情况进行判定;②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尿毒症性脑病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有效:尿毒症性脑病患者临床精神症状部分消失;无效:症状未消失或较治疗前加重[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毒素清除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尿素氮水平为(34.4±3.1)mmol/L、治疗后为(11.2±2.0)mmol/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尿素氮水平为(35.1±2.8)mmol/L、治疗后为(10.3±1.7)mmol/L;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尿肌酐水平为(821±101)μmol/L、治疗后为 (280±78)μmol/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尿肌酐水平为 (791±96)μmol/L、治疗后为 (231±73)μmol/L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β2微球蛋白水平为(68.0±11.1)mg/L、治疗后为(52.7±10.2)mg/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β2微球蛋白水平为 (59.6±9.7)mg/L、治疗后为 (27.5±9.7)mg/L。治疗前 ,两组患者尿素氮、肌酐、β2微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尿素氮、肌酐、β2微球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50.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上世纪30年代初提出尿毒症性脑病这一疾病的存在,并且将其认定为慢性肾功能障碍的并发症状,对其发病机制暂时不明确。医学研究证明提出了反面的可能病理机制,其一是尿毒素潴留中毒可能引起患者出现尿毒症性脑病,患者出现慢性肾功能障碍后会产生排毒功能障碍,患者体内会存在大量的毒素,如尿素氮、肌酐等,这些毒素的聚集会使得患者出现尿毒症性脑病,并且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时仍然出现尿毒症性脑病症状[6,7]。由此表明,患者的尿毒症性脑病不仅与患者体内的小分子毒素有关,与中大分子毒素也有着较大关联。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在临床范围内,已经有20多种类似的毒性元素被证实与尿毒症性脑病有关。而β2微球蛋白以及甲状旁腺素是引起患者出现尿毒症性脑病的主要因素。从临床病理学的角度分析,β2微球蛋白对患者的影响主要是对患者体内钠钾三磷酸腺苷(ATP)酶的活性进行了抑制,从而使得患者神经冲动的传导受到延缓,并且引发患者的神经中枢病变。而甲状旁腺素的主要作用是对患者体内细胞的钙物质进行过量补充,使得患者细胞的原有功能含带了神经毒性。从另一方面分析,电解质紊乱也有可能是引起患者尿毒症性脑病的因素,根据临床研究得知K+<3.5 mmol/L时会引发尿毒症性脑病,并且K+<3.5 mmol/L的尿毒症患者的发生尿毒症性脑病的几率大于普通K+<3.5 mmol/L的患者,其倍数大约在2.9倍左右。另外有研究证明药物感染、精神刺激也有可能引发患者出现尿毒症性脑病。尿毒症性脑病属于急性肾衰竭或者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前无典型症状,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8,9]。尿毒症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从现代病理学分析,尿毒症性脑病与患者体内中大分子物质的异常蓄积有关,中大分子毒素在患者体内大量蓄积,从而促使患者神经细胞的特异性改变,并且对患者胶质性细胞的传到进行抑制,在临床治疗中,血液灌流治疗可以利用其吸附能力有效清除患者蓄积的中大分子毒素,而血液透析则无法完全清除[10]。根据诊疗发现,两种治疗方式联用对患者血液灌流效果更为显著[4]。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前,两组患者尿素氮、肌酐、β2微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尿素氮、肌酐、β2微球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性脑病患者治疗中采用血液灌流结合血液透析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毒素清除情况,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推广。
[1] 贺晓雯,刘晓渭,徐玉祥,等.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炎性指标及同型半胱氨酸、甲状旁腺素、β2-微球蛋白的影响研究 . 中国医药导报 ,2015,12(6):11-13,17.
[2] 胡煜琳,李超. 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对慢性肾衰竭患者β2微球蛋白、瘦素、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重庆医学,2016,45(21):2914-2916,2919.
[3] 杜艺,钱白英,柯剑婷,等.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净化治疗前后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水平变化. 山东医药,2014(43):51-54.
[4] 苏军霞,刘天喜,滕铁楠,等.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β2-微球蛋白、瘦素清除率及透析充分性的影响 . 兰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0,36(1):69-73.
[5] 胡斌,周晟,姜小玉,等. 连续性血液静-静脉滤过联合血液灌流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性脑病疗效对比.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5(1):61-63.
[6] 任淑青,杨俊丽,赵秀芳.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脑病患者的护理 . 基层医学论坛 ,2011,15(2):64-65.
[7] 李秀贞. 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疗法治疗尿毒症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 当代医药论丛 ,2014(11):279-280.
[8] 蔡文利,苗书斋,邢利,等.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在慢性肾衰竭患者药物性脑病中的应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809-2811.
[9] 王龙湘,陶功意.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脑病患者分析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9,16(4):256.
[10] 刘晓东. 血液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脑病的临床研究.山东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