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刺激延续护理对改善脑梗死患者合并吞咽困难的效果观察

2018-01-20宋明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6期
关键词:咽下洼田饮水

宋明明

(丹东市中心医院介入科,辽宁 丹东 118000)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的一种常见伴发症状,有研究报道,急性脑梗死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概率约为43%[1],吞咽障碍不但会影响患者的进食,还有可能导致窒息的发生。笔者旨在探讨在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中施以冰刺激延续护理干预的效果,以期为伴有吞咽困难的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提供临床实践指导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随机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脑梗死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分到观察组(n=60例)和对照组(n=6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45~70岁,平均(58.27±5.54)岁;其中出血性脑卒中34例,缺血性脑卒中26例。对照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45~70岁,平均(58.29±5.50)岁;其中出血性脑卒中33例,缺血性脑卒中27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经头颅MRI诊断为首发脑梗死,且洼田饮水试验均在3级及3级以上。观察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等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表示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常规出院指导、用药指导,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随诊。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以冰刺激延续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吞咽动作训练:指导患者将其食指放入嘴巴中行吮吸动作,然后指导患者放置手指在其甲状软骨的上缘,指导患者行甲状软骨往上动,每组20次,一组训练的时间为15~20 min,每日2组。待患者熟练后指导患者将两个动作连贯,从而完成整个吞咽动作。②舌运动训练干预:指导患者上下左右运动舌头,可将压舌板放置在唇边,让患者的舌头与压舌板相触碰;若患者无法自主伸舌,则使用纱布将舌头包裹后在手的辅助下完成训练。每组8次,每日2组。③冰刺激训练:使用经葡萄糖浸湿后冰冻2 h的冰冻棉棒轻触患者的咽后壁、舌根、软腭、上腭及两颊,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每次冰刺激的时间控制在5 s之内,注意动作要轻柔,防止出现棉棒头滑落现象。每组刺激15次,每日3组。干预形式:出院后以电话随访形式,每天对患者跟踪护理,同时每2周进行一次家访,针对患者的训练情况、恢复情况予以指导与评估,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周期均为2个月。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吞咽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吞咽功能评价,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两组研究对象的吞咽功能,患者取坐位,饮30 mL温开水,观察患者饮水所需的时间及发生呛咳的情况:①5 s内可1次顺利咽下水记为1级;②5 s内需分2次咽下水且不发生呛咳记为2级;③5 s内可1次咽下水但发生呛咳记为3级;④5 s内可需分2次咽下水且发生呛咳记为4级;⑤5 s内不能全部咽下水且频繁发生呛咳记为5级。

疗效评价标准:①无效:患者的吞咽功能未出现任何改善甚或加重;②有效: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1~2级,或洼田饮水试验达到2级;③显效: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2~3级,但洼田饮水试验未达到1级;④痊愈: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2~3级,且洼田饮水试验达到1级。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统计,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则表示统计结果有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中无效6例,有效12例,显效16例,治愈26例,总有效率为90.00%(54/60);对照组中无效20例,有效14例,显效12例,治愈14例,总有效率为66.67%(40/60);经χ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提升,P<0.05。

3 讨 论

脑梗死伴发吞咽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延髓吞咽中枢神经功能受损,引起真性球麻痹,导致吞咽反射迟钝,影响了患者的正常饮食,若长期得到不控制,还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或脱水,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2]。冰刺激训练是当前对于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一种常用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在其住院期间均可顺利完成训练的内容,但大部分患者出院后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及监督,往往不能按质量完成,影响了治疗的效果[3]。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提升,结果表明,在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中施以冰刺激延续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咽下洼田饮水
咽下肚的泡泡糖
咽下
简易饮水鸟
早期应用洼田实验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观察
洼田饮水试验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中筛查应用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唱一首歌
圈里事儿
饮水
饮水与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