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稳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徐麦35
2018-01-20冯国华刘东涛张会云马红勃刘立伟
王 静,冯国华,刘东涛,张会云,马红勃,刘 静,刘立伟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 221131)
徐麦35系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2004年以新麦93119作母本、周麦16作父本进行杂交,通过优良农艺性状基因聚合以及连续多年单株选择、品质筛选等育成的高产、稳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15和2017年分别通过江苏省和国家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1502、国审麦20170007。
1 特征特性
半冬性,幼苗半匍匐,长势壮,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成穗数较多。春季起身晚,起身后生长迅速。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株高约80 cm,茎杆粗,抗倒伏能力中等。后期根系活力强,熟相较好。纺锤型穗,穗大码较密,籽粒角质。成穗数38.0万~43.2万·hm-2,穗粒数34.4~40.0粒,千粒重39.7~43.5 g。全生育期226~232 d,与对照品种周麦18熟期相当。
2 产量表现
2012-2014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小麦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8 423.4 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6.09%,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4-201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392.5 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7.07%。
2013-2015年参加黄淮南片冬水组区试,两年平均产量8 676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7.15%,增产点率97.4%,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5-2016年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8 524.5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7.51%,增产点率100%。三年试验均居参试品种第1位。
2014年秋播开始,在淮北地区进行丰产性、适应性和高产栽培试验,江苏省丰县、邳州市等地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产量水平一般在8 250 kg·hm-2左右,高产田块超过9 000 kg·hm-2。
3 品质表现
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混合样品质检测结果为,容重:820 g·L-1,蛋白质含量(干基)12.9%,湿面筋含量29.4%,沉降值26.0 mL,吸水量59.3 mL,稳定时间2.1 min,最大抗延阻力203 E.U.拉伸面积46 cm2,延伸性157 mm,硬度指数67,达到中筋小麦品种标准。
4 抗病性
综合抗病性中等,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条锈病:慢/中感;纹枯病:高感/中抗。
5 适宜种植范围
适宜种植区为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6 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期 范围较广,正常年份9月底至11月上旬均可播种,最适播期为10月5-20日。
(2) 种植密度 适宜播种量为180万~240万株·hm-2基本苗,肥力偏低或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播量,但基本苗不宜超过525万·hm-2。
(3)肥水管理 9 000 kg·hm-2的产量水平,建议施氮225~270 kg·hm-2(氮肥基追比5∶5)、P2O5105~120 kg·hm-2和K2O 120 kg·hm-2左右。追肥越冬期施37.5~75.0 kg·hm-2尿素促平衡,重视拔节肥(尿素225~300 kg·hm-2)的施用,以巩固分蘖成穗,提高粒重。后期注意养根保叶,提高千粒重,一般田块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3.75~7.5 kg·hm-2,脱肥田块可混喷15.0~22.5 kg·hm-2尿素。做好田间三沟配套、灌水抗旱等,提高抗灾能力。
(4)其他栽培措施 播前用立克秀或纹霉净拌种,可减轻或推迟纹枯病发病。返青前后及早用井冈霉素和粉锈宁预防纹枯病。抽穗前后根据当年白粉病的流行趋势,及早用粉锈宁防治白粉病,并结合蚜虫防治;根据天气状况及时防治赤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