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安全隐患与应对策略分析

2018-01-20解晶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5期
关键词:急性期溶栓脑梗死

解晶

脑梗死急性期的发生是因为脑组织的局部供血动脉的血流骤然减少, 导致血管供血区域内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的症状。静脉溶栓则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效治疗方法, 对血栓进行快速溶解、血管通畅、脑梗死面积缩小, 能够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生活的质量[1,2]。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就诊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分析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应对策略,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就诊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脑梗死急性期,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52~81岁, 平均年龄(64.8±4.2)岁。观察组中男25例, 女15例;年龄51~80岁, 平均年龄(65.0±4.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患者均无肝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症状, 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药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剂量与给药方法:阿替普酶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静脉滴注 , 其中 10% 在最初 1 min 内静脉推注 , 其余90%药物溶于100 ml的生理盐水, 持续静脉滴注1 h。针对有心源性卒中的患者, 则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胸心外科学会(EACTS)房颤指南推荐时间启动抗凝, 即采用达比加群酯胶囊110 mg, 2次/d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针对溶栓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给予基础的安全防范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针对溶栓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采取综合性的安全防范措施。对患者的血压、血糖进行观察监测, 若出现异常的情况, 则需要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定期对患者实施血压、神经功能检查, 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当中与治疗结束后2 h,每隔15 min对患者进行1次血压测量、神经功能评估。之后再每隔30 min继续行1次监测, 持续6 h。若患者血压值较高 , 则需要增加对患者血压的次数 , 如收缩压 >180 mm Hg(1 mm Hg=0.133 kPa), 舒张压 >100 mm Hg等。治疗时间 1 周为1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情况与安全事故发生情况。治愈指标分为完全治愈、部分治愈与未治愈3个指标。完全治愈:患者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各指标均正常;部分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指标趋于正常;未治愈:患者各临床症状较入院之前比较, 无明显变化[3]。治愈率=(完全治愈+部分治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安全发生事故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出现大面积脑梗死1例, 高颅压1例, 安全事故发生率为5.0%;对照组出现大面积脑梗死4例, 高颅压7例, 安全事故发生率为27.5%;观察组患者的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44, P<0.05)。

2.2 两组患者的治愈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完全治愈20例,部分治愈19例, 未治愈1例, 治愈率为97.5%;对照组中完全治愈12例, 部分治愈15例, 未治愈13例, 治愈率为67.5%;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7, P<0.05)。

3 讨论

脑梗死急性期是临床常见疾病, 患者多会伴有偏瘫与失语一类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发病时多会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病情发作时会影响患者脑部与脑干功能, 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脑梗死的发生主要是在动脉闭塞之后, 患者缺血区域脑组织在1 h后可能会形成坏死, 边缘区域的部分缺血性脑组织会通过侧支循环以维持血液的供应,使得神经元的代谢维持在细胞膜泵衰竭水平上, 若不稳定的血液供给于 3~6 h 得不到相应改善 , 则会出现坏死症状[4]。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均会导致大面积脑梗死、高颅压等安全事故的发生。脑梗死急性期早期治疗需采取溶栓药物治疗, 能够有效的对缺血区域循环进行重建, 并且有效的减少脑部损伤。耿玉荣等[5]的研究显示, 入选研究的27例患者当中, 治疗有效率为88.9%。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中完全治愈20例, 部分治愈19例, 未治愈1例, 治愈率为97.5%;对照组中完全治愈12例, 部分治愈15例, 未治愈13例, 治愈率为67.5%;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7, P<0.05)。说明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取综合性的安全防范措施, 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此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中出现大面积脑梗死1例, 高颅压1例, 安全事故发生率为5.0%;对照组出现大面积脑梗死4例, 高颅压7例, 安全事故发生率为27.5%;观察组患者的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44, P<0.05)。所以 , 综合性的安全防范措施运用于脑梗死急性期治疗, 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安全性 , 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6-9]。

综上所述, 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溶栓的治疗过程当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患者高颅压、糖尿病与治疗环境等, 采取综合性的安全防范措施, 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猜你喜欢

急性期溶栓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分析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