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系百姓才是好官员

2018-01-20古往今来随我谈

百家讲坛(红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修渠眉县知县

◎古往今来随我谈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河内县(今属河南焦作)大旱,承担着该县主要引水功能的广济渠却因年久失修未能发挥作用,百姓为了活命,不得不举家外逃。这对于刚刚被任命为河内知县的袁应泰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他一上任就决定重修广济渠,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引水问题。

为把这项水利工程建设好,袁应泰多次向朝廷申请修渠专款,还亲自到现场查看施工情况,可谓呕心沥血。修渠期间由于山石十分坚硬,开凿起来难度很大,为激励工匠们施工,袁应泰捐出了自己近三年的俸禄用于奖励工匠,自己却“六年之内布衣素食,未闻有崇肉累帛之奉”。

在他的带动下,河内各地乡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支援修渠建设,历时三年打通建成了长130多米、宽26米的引水石洞。随后,袁应泰又带领民众用两年时间砌桥闸,安装铁索滑车,疏通渠系,开排洪道,建成了可灌溉河内及其周边“民田数千顷”的灌溉区,邻邑皆享其利。

广济渠修好后,为解决渠道维修的资金问题,袁应泰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当地买了四十余亩土地,雇佃户耕种,靠每年收的租谷维护河渠。河渠渠首需要有专人看护水闸,这又需要一笔开支,袁应泰一没向老百姓摊派,二没请求朝廷增加编制,而是裁减了县衙中的五个编制,把裁省出的俸禄“改给闸夫工食”,这样既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又解决了渠首的看护难题。

可以看出,袁应泰是一位具有远略的实干家,他的这一水利工程至今还惠泽四方百姓。

袁应泰去世后,河内百姓悲痛万分,县内商贾全部停业来悼念他,并为其修建了袁公祠、雕刻了石像,以便后人缅怀。如今,袁公祠依然保存在广济渠渠首旁边。祠下沁水滔滔,渠水已流淌了四百多年,仿佛仍在歌颂着袁应泰的丰功伟绩。

清朝也有一位知县和袁应泰一样,真心为百姓谋福利。

1667年,陕西眉县(今属陕西宝鸡)大旱,知县梅遇带人顶着炎炎烈日,多次深入斜谷关内,勘查水源、地形、地貌,组织百姓修水利、筑新坝,拦河引水,终于疏通了水源,缓解了旱情。

还有一次,暴雨冲下的沙石淤塞了眉县的一条大渠,梅遇就带头捐出俸银,雇工凿石,疏通、扩宽渠道。此渠扩修后,当地的农作物连年丰收,百姓生活有了保障,甚至不少外地人也纷纷迁居此地,使得当地成了新兴的集市。两年后,梅遇又一次“捐俸买山木,募工造桥渡水”,开始扩修另一个水渠工程,为百姓做出了切切实实的贡献。

除了修渠,梅遇还注重教育。眉县的学校破旧不堪、教育条件落后,三十余年都没出过一个举人。梅遇上任后便带头捐俸办学,把眉县的教育搞得风生水起,在之后的四次会试中竟有五人考中举人。

后来,梅遇因治理眉县有功被擢升为四川同知,他向新任知县交接完毕,尚未起程赴任,便被叛清的吴三桂余部劫持入营,逼其入伙。梅遇坚贞不屈,叛军慑于梅遇的威望而未敢加害,将他释放了—可见梅遇当时的影响有多大。

袁应泰和梅遇真心为百姓着想,肯花费心血为百姓造福,百姓当然会将他们永远铭记心中,并代代传颂。

猜你喜欢

修渠眉县知县
处身窘境 观云影天光
陕西眉县逸凡家庭农场:种植“阳光玫瑰” 走上阳关大道
间谍修渠反助秦
眉县召开关心下一代工作联席会议
让猕猴桃“跑”起来——眉县猕猴桃产业“销售链”调查
基于SWOT模型分析下的陕西省眉县猕猴桃产业研究
浅析话剧《红旗渠》中杨贵的人物形象
没头脑
青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