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水汤汤,笑看鸡汤
2018-01-20
题图/毕明
心灵鸡汤,简称鸡汤。什么时候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境界的,还真说不太清。每个人对鸡汤的性质认定不同,接受程度也不同,五花八门。本期的四位作者,有没有加入“反鸡汤联盟”不知道,但对鸡汤,至少没那么友善。
每个人的认知决定了自身与世界的相处模式,愿意接受浓度为多少的鸡汤,完全在自己。总之,鸡汤一般不提供解决之道,可以达成片刻的精神愉悦甚至救赎。当然,如果鸡汤能有相关专业的知识点提供,已是业界良心。
有同事说,鸡汤就是精神鸦片,极端了,一顿大餐吃美了,精神照样愉悦。比如,不少父母,醉心于给孩子转鸡汤,至少他们认为这东西对娃有用,转了心安。做儿女的,大可不必计较。倒是鸡汤对朋友圈的所谓“朋友”的甄别,有助力作用:他转发什么样的鸡汤,暴露了他的内在认知结构,能帮你确认与他保持距离的远近。生命有限,地球那么多人,还是找臭味相投的、彼此相长的吧。
掰扯道理乏生趣,咱们讲个故事。不说鸡汤,说锦水汤汤。
话说西汉,有位白富美、大才女,卓文君;还有位大才子、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街知巷闻、历史传唱,他俩伉俪情深。可俗话说,一家一本烂账,苍天饶过谁?不能够。先不说这卓文君,闹离婚、屏风后偷瞄司马相如、私奔等这些在那个年代“超摇滚”的前史,就说这结婚以后。卓文君真是旺夫啊,不仅让自家老爹心疼闺女过穷日子,吃了哑巴亏,给了大把钱财,提高生活质量;还给司马相如带来了官场鸿运:被汉武帝狠狠赏识,扶摇直上。
岁月流转,N年之痒来了:司马相如对糟糠之妻心生倦怠,万花丛中过,心生流连,公然要纳妾。卓文君的感受呢?虽然西汉至今,岁月迢迢,天阳底下,可曾有新鲜事?卓文君肝肠寸断呗。不过,大才女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或者当街追打那位小女子。而是熬了一碗超高浓度鸡汤:《白头吟》。这里面就有被后世情种们念念不忘的那一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随后,大才女又提笔写了两行,算补刀:“……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大意就是:老头子啊,都发际飘雪了,还闹妖儿?!唉,你好吃好喝吧,别挂念我了。面对浩浩荡荡的锦水,我发誓,咱俩一刀两断,拜拜吧!(这段历史,亦有争议,各种后人情绪附加,不必较真儿。)
说《白头吟》是鸡汤,是因为它具有鸡汤属性,放之四海而皆准。哪个被下堂的糟糠,都可以吟这段砸负心汉。情感瞬间共通,共情难度极低。但是,咱吟这一段,好使不?当年,卓文君这碗鸡汤,把司马相如给醍醐灌顶了,回归家庭,发起第二轮举案齐眉。咱们呢?可有这学识?可有这机智?可有这胆识?可有余粮满仓的娘家?
至此,喝鸡汤,情感是共通了,情绪是释放了,接下来盘点一下:我学到了什么?我进步了吗?我的知识结构优化了吗?要我说,读了《白头吟》,不妨去读塔勒布的《反脆弱》。从心理专业层面,深挖卓文君的思想根源,别被那些心理学专业名词绊住,说白了就是,这本书给出了卓文君保有强悍“单身力”的秘密。
最后,再逢鸡汤,大可以锦水汤汤的心态,笑看。不惊不喜,不嗔不怨,更不用“与君长诀”。真能把鸡汤当成一条线索,一个引子,勾出延伸阅读与学习的兴趣,不是该偷着乐吗?
武林秘笈
彭立昭
“旅游和读书,身体或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这是我163电子邮箱的提示语。我欣赏这句话。我爱旅游但身不由己,身体在路上的时候少;我也爱读书,这自己说了算,因之,心灵在路上的时候多。
上初中时,我最崇拜的作家是那个叫佚名的写心灵鸡汤的,还每天毕恭毕敬地抄写在笔记本里,读心灵鸡汤也成了我生活中对梦想唯一的倾诉。少年无声凝望着窗外,那是一种拒绝世界的姿态,以他的年轻,要懂得并且运用文字的力道,是有些难的。高一时发生一件差点让我崩溃的事,就更加明白:鸡汤并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甚至有点儿不知所措,美好的幻想总会被“缩着脖子的暗礁”击碎。
那天中午,我做值日。从衣兜里掏出从河床上捡来的五彩石,随手往讲台前一扔,只听见“砰”的一声,石子正中黝黑的玻璃黑板,没粉身碎骨,但裂缝显而易见。我心里怦怦直跳,不知该怎么办好。下午第一堂课是班主任朱老师的数学课。不到5分钟,“砰”的一声,玻璃黑板全掉地上,一摊碎片。同学们大眼瞪小眼,叽叽喳喳议论:谁打破的?老师观察了一阵,眼睛盯着黑板下那颗五彩石,眼睛眨巴了几下,挨个问:是你打破的吗?温柔中蕴藏着几分严厉。大家都很干脆:“不是!”轮到问我时,我故作镇定地答:“老师,我不是……”随后老师说,谁打破的,希望七天内能主动承认,做一个诚实的学生。
237例患者经万古霉素治疗后,痊愈的有53例,显效的有76例,进步的有36例,无效的有72例,总有效率为69.6%。
七天太难熬了,感觉这日子无法过下去:抄“鸡汤”的习惯也自此中断,小考数学落了个不及格,在食堂吃饭,我掌勺分菜,弄得大家抱怨没分匀,晚上还噩梦连连……当天,我去了朱老师办公室。朱老师还是那么温和,说:“黑板早已装好了,不用你赔。你能来,说明你有勇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又说:“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犯错,关键的是犯了错后要勇于承担,阳光坦荡地生活!”原来老师的话堪比我抄的鸡汤文字,太有震撼力了。我害羞地问老师,为何没当众戳穿我?老师笑了笑,说,“因为你的尊严比那黑板值钱。”老师还说,“我觉得,生活中,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很难,我给你一个挑战自己的机会,结果,你赢了!自胜者强!”我喏喏连声,感觉泪已满眶。多年来,一想起“自胜者强”,就想起朱老师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
刚来报社工作时,单位给每位员工发了一本当时风靡全球、畅销不衰的励志经典《致加西亚的信》,希望我们好好消化。作者一口气把梯子架到了云端,却忽略了下面的人是否能顺着梯子爬上来。我左看是鸡汤,右看也还是鸡汤,热气腾腾的,它能解决我什么问题?什么都不能,纸上谈兵,且华而不实。况且翻译过来的书,失去了原来的文字上的味道。20年弹指一挥间,再次读《致加西亚的信》,感受却截然不同。感受不同自然同阅历有关系。书还是那本书,除了从纸质版换成了电子版;字也还是那些字,没有花椒,没有辣椒,没有酱油,寡淡到底。这一次我是懂了,生活中你必须面对很多事,包括疾病、意外,情感、人际关系的各种不如意等等,经历了之后,你就觉得不能让忧虑影响到你的肝、肺、心脏和睡眠,也不能让心事把生活打个落花流水!这世界有一套化繁为简的方法,当不了美人,那就不以色谋生;没有文韬武略,那就不当大臣……原来,文字是武林秘笈,要度年如日地去修炼,才有睥睨天下的真功夫。
“鸡汤”绝非“神仙汤”
毕明
国人爱喝汤是路人皆知的,南方人尤甚。北方人做汤一般说煮汤或熬汤,南方人则称“煲汤”,看似一字之差,实则差别不小。“煲”就是用文火煮食物,慢慢地熬。关键这个字本身就是指壁陡直的锅,所以煲不但强调小火和慢煮,更强调熬煮的器具。甚至还有“三煲四炖”的煲汤秘诀,煲一般要三个小时,炖则四个小时以上。所以常说的“煲电话粥”没人说成煮或熬电话粥,显然“煲”来得更加细致入微。
说了这么一大段煲汤的南南北北,其实就是为了强调做汤要认真负责,不能譬如微信圈中的各种“鸡汤”,读一两篇还觉得是个意思,看多了就“营养过剩”了,想呕想吐,各类人生指南、活法大全把人指导的不知该死该活了。读完之后方觉,不看后悔,看了追悔莫及。其实,咱老祖宗早就总结好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完全可以这样按部就班的来,但时代毕竟是在发展的,如今20多岁就在事业上建功立业的也大有人在。何必非得拘泥于别人的指指点点,他人的鞋子就算再好,不一定适合自己。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就一口气发表了三篇震惊世界的物理学论文。这是二十世纪伟大人物的人生,而26岁的自己正在忙于谈恋爱结婚。从事业角度衡量恐怕全世界没几个人能与爱因斯坦相比,可那又怎么样呢,不妨碍我们对爱因斯坦的尊重。自己的人生自己走,何必左比右比?所以很多鸡汤条款看似都很正确,但若全部放在一个人身上,会让人产生一种此人不是神就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感觉。
量子力学揭示了事物本性的三个方面:分立性、不确定性和世界结构的相关性。其中的不确定性无不时时刻刻在个体人生中体现。就像国画大师齐白石60岁之前还是个木匠,谁能想到别人退休的年龄却成了他辉煌艺术人生的起点,90岁以后的作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终成一代国画宗师。这也可以说是对人生“量子理论”的深刻阐释吧,而这些恰恰不是看几篇鸡汤推文就可以一挥而就的。
别人的鸡汤闻起来很香,但不一定适合自己的体质。哪怕是一碗鸡蛋西红柿汤,如果对了自己的口味,也会是令自己身心愉悦的“神仙汤”,况且这种汤不煮不熬,更不用文火久煲……
一病下来,发现了很多毒“鸡汤”
木匠
生了快一个月的病,开始是感冒发烧,后来转为咳嗽,也说不上厉害,可就是去不了根儿。因为小时候老爱咳嗽,所以我知道有种对我咳嗽十分有效的药。可是,我跑了十几家药店,都没买到。药房的人说,那种药北京早就不卖了。随后,他们又极热情地给我推荐了七八种药。这次生病,前前后后,我买药花了有两百多块钱,但买来的药,没有一种是管事儿的。
幸亏前两天聊微信时,碰到了一个外地的朋友,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这事,他说他们那儿还能买到那种药,于是,我便请他去给我买两瓶,快递过来。朋友很痛快地答应了。果不其然,我吃了药,病就全好了!这次生病,因为时间长,躺在床上,难免胡思乱想。结果竟让我有了些意外的发现。
其中,最大的发现是过去很多我认为是正确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比如“家庭若要和睦,男人就必须要多做家务”,没想到啊,我竟然被这句毒“鸡汤”给忽悠了大半生。
我本来是极不愿意做家务的,可是自打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就不停的有人给我灌输这种观念,居然电视上专家也这么说。于是,咱就照方抓药呗。结果,几十年下来,几乎所有的家务活,全让我一人包了,日子过得倒是风平浪静。我没病的时候,倒不觉得什么,但这一病,麻烦可就大了。老婆倒是挺仗义的,自告奋勇:在你养病期间,家务活儿,我全包了。于是,我就满心欢喜地想,这生病也不赖,好歹也能过上几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第一天,老婆倒是按时按点地给我做好了饭,但菜炒得不是咸了,就是没味,米饭干脆夹生,结果不得不又叫了外卖;第二天,老婆倒是主动把衣服洗了,但她不知道浅色的衣服不能跟深色的衣服一起洗,结果把我的一件新衬衫给洗花了;第三天,我发现前天用过的锅碗瓢盆还放在水池子里没洗,最后还是我给洗了;第四天,她下班回来,看我正在墩地,马上夺过墩布:“不是叫你歇着吗,怎么又干上了?”“这地要是再不墩,该和泥了。”“墩,墩,那也用不着你动手啊!”“我不墩,你墩?”“也不用我墩,我刚在咱家楼下的那家家政公司订了个小时工,人一会就到。”听完,我突然一阵剧烈的咳嗽,差点一口气没上来。最后,她晃头晃脑地来了句:“这就叫‘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由此,我更是感慨,当下很多“鸡汤”,实为“毒汤”。比如有人鼓吹:不管你受了什么委屈,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向外找原因。像我咳嗽了,买不到我想买的药,是不是我还得做个自我检讨,谁叫我没把自己的身体管理好,咳嗽了吧?活该!再比如什么“吃亏是福”,跟你说这些话的人,又有几个是肯吃亏的?又比如什么叫“越没本事的人,才越强调自尊”、“能让别人高兴,就是高情商”等等,那是不是说,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就可以灵活到“指鹿为马”、“三八二十三”了?
要什么鸡汤?!
李雄峰
小品《卖拐》系列,让人们在发笑中记住了两句经典台词——“要啥自行车?要啥自行车!”、“要什么手表?要什么手表!”这明抢样式儿的话语,让我们哈哈一笑之后,又产生无尽联想。而又有好整事儿的人,会把这样的句式推演到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以便把自己的某些真实的想法,象征性地抖个包袱儿,却强加到别人的头上。这就像如今满天飞的“鸡汤”,只要你因为标题的忽悠打开阅读,多少你都得被灌上几口。
其实,说到“鸡汤”,它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有点年纪、喜欢读闲书的人们都知道我们原先有一本杂志——汉字版的《读者文摘》,当年真的是抢手货,每一期上市的那一天,倘若去的稍晚一点,就会买不到,而后便是四处去借。甚至有好友出国,留下话儿来——按期给买《读者文摘》。现在回想起来,那会儿的《读者文摘》就该算是个“汤锅”了,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的鸡汤。也搭着当时少不更事,每每读到那些清丽文字下饱含的人生哲理以及人性的温暖,有时竟会泪湿眼眶。而那些文字也真真儿地走进了自己心里,打磨着自己人性中的一些顽劣,让自己向着本真与至善的人格一点点地靠近。我相信,当年很多人或多或少地因为《读者文摘》上的一些鸡汤对自己的内心产生了震动,从而让自己的人生走上了一条又一条的正轨,尽管前路不是坦途,但却能让人依稀间看到诗和远方的田野。
带着对终极本真与至善的向往和坚定的靠拢,走到了天命之年。回头望望来时的路,凭着早已被儿时的那些鸡汤熏陶成本能的真诚与善良去对待他人。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不算在内,这每一年受到自己实实在在帮助的陌生人都不下百人。很多熟悉我的人都说:如今这社会,像我这样的人,真不多了。同样都是这样的话,从前不觉得怎样,现在听起来却分明蕴含了太多的意味。然而自己并不在乎,权当是打小儿鸡汤喝多了,“营养过剩”罢了。我相信被我帮助过的人很多也都是善良的,也会用他们的善良去实实在在帮助更多的人。
然而,自己现在出奇地厌恶一些“伪鸡汤制造者”,“鸡汤”熬的倒是“图文并茂”,催人泪下,催人深省,相当煽情,甚至还有不少的追捧者为其摇旗呐喊。可是这当中有多少人能够有心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人?最近,远离了身边不少的人,原因就是和他们聊天时,他们个个都是满嘴吐鸡汤,从人生到情感,从信仰到践行,无所不能,然而,一件一件的小事却屡屡透出“汤锅”里藏着的“小”字来。所以,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貌似很正能量的话吗——远离垃圾人,拒绝负能量。
可见,要什么鸡汤?!鸡汤太多、太滥也不是什么好事,反倒颠覆了自古流传的优秀传统,让人浸泡在所谓的鸡汤里难辨真伪美丑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