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2018-01-19罗君亭郭慧明刘金泠
罗君亭 郭慧明 刘金泠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温针灸联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本院就诊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依据随机数据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予以口服归脾丸治疗,观察组40例予以温针灸联合归脾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疲劳量表-14、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疲劳乏力、睡眠障碍、肌肉酸痛、咽痛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得以改善或治愈;2组治疗后的疲劳量表-14观察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的疗效综合率为92.5%,比对照组72.5%的总有效率要高(P<0.05)。结论 温针灸联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或治愈心脾两虚型CFS的症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其作用比口服归脾丸更明显,适合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温针灸;归脾汤;心脾两虚;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11-0058-03
慢性疲劳综合症(CFS)又称雅痞症、慢性类单核白血球增多症,是一组以多种不明原因所致的机体出现慢性疲劳症状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具体定义为长期(连续6个月以上)的强度疲劳感和身体不适感,其症状包括发热、咽喉肿痛、淋巴结肿大、极度疲劳、睡眠障碍、食欲不振、小肠不适、头痛、肌肉与关节痛、心情焦虑、抑郁、烦躁及情绪不稳、暂时失去记忆力、无法集中注意力、痉挛等,常因体力或脑力劳动加重身体不适,且其症状变化极大,可发展成多系统其他疾病[1]。中医在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常见心脾两虚型患者。心脾两虚型CFS患者因心阳虚衰,心理方面的异常表现较躯体的临床症状出现早,且自觉较为突出:多数患者表现为心情抑郁寡欢、焦虑不安,或易怒烦躁,情绪不稳,思想混乱,反应敏感度降低,记忆力下降或暂时丧失,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缺乏信心,犹豫不决[2];同时心脾两虚型CFS患者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导致消化系统也有较为明显的异常表现。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减退,对各种食物缺乏食欲,尤以油腻为著。患者多无饥饿感,有时可能会出现挑食、偏食,食后消化不良,腹胀。大便形状多有改变,大便干燥、便秘、或腹泻等[3]。本病的主要病位在心、脾、肝、肾,且以心脾两虚居多。主要病机为心脾两脏阳气亏虚,气的温煦和激发运化功能降低,最终慢性发展成疲劳综合征。针灸和中药是中医学的瑰宝和精髓,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4]。因此研究根据心脾两虚型CFS的病因病机和征候,以温补心脾之法,选择温针灸联合归脾汤来培固后天之阳气,以达到恢复生理机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5]。同时通过疲劳量表-14症状积分、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各项指标等检测客观评价临床疗效,有着较大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本院就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80例(心脾两虚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受试对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随机数据表法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26~57)岁,平均(35.81±9.67)岁。病程(8~78)个月,平均(38.97±6.87)个月;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5~56)岁,平均(34.05±9.84)岁。病程(9~85)个月,平均(42.81±6.79)个月。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上述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西醫:参考采用1994年11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修订的CFS诊断标准并根据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排除其他与之相似的疾病。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并具备≥四项以下症状。①注意力不集中或短期记忆力减退(甚至暂时失去记忆力);②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压(触)痛;③咽喉疼痛;④关节疼痛(不伴红肿);⑤肌肉经常性酸痛;⑥发作方式、类型、疼痛程度与以既往头痛不同;⑦睡眠困难,有一定障碍,睡眠质量不佳⑧劳动后持续24小时以上感到身体明显不适。(2)中医辨证:参照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评定心脾两虚型标准[6]。(1)主症:①体倦乏力,多自觉无力;②神疲懒言,精神怠倦;③失眠多梦,睡眠质量不佳;④心悸怔忡;⑤胃纳减少或食欲减退;⑥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印、舌苔薄白;⑦脉细弱。(2)次症:①脘闷及便溏;②消瘦或虚胖;③面色萎黄;④头昏眼花,容易眩晕;⑤唇舌色淡。必备主症④、⑤、⑥项加其他主症1项及次症2项辨为心脾两虚证。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有关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②年龄为20~60岁,不限性别;③无器质性病变者;④无针灸禁忌症者;⑤两周内未进行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相关治疗[7]。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者;③病程<6个月者;④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⑤有严重器质性病变或有严重皮肤病、糖尿病病史;⑥不同意接受温针灸治疗,不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或不愿意继续接受试验者;⑦纳入后未按实验步骤进行治疗或发生不良反应、病情恶化等情况将予以剔除。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采用口服归脾丸(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Z41021897)中成药治疗:温开水口服,1日3次,1次6 g,连续服用6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任何中西药物。
1.5.2 观察组 采用温针灸联合归脾汤治疗。
1.5.2.1 温针灸 ①器材:一次性“华佗牌”无菌毫针(规格0.30 mm×50 mm)、分段式“同仁堂”清艾条(段长约2 cm)②取穴: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均为双侧)、气海、关元。③操作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在穴位皮肤上用碘伏进行常规消毒,刺手严格消毒。进针时心俞用提插捻转补法直刺0.5-0.8寸,中等刺激;脾俞用提插捻转补法斜刺0.5-0.8寸,中等刺激;足三里用提插捻转补法直刺2寸,给予较强刺激;三阴交用提插捻转补法直刺1寸,中等刺激;气海、关元穴均用平补平泻法向后平刺0.5-0.8寸,给予较弱刺激。通过候气催气法得气后分别在各穴位上施灸,将2 cm左右长的艾条一端戳一个小孔后插入针柄上并点燃艾条,每穴燃烧艾条一壮,烧灼完后用镊子去除灰烬将针取出[8]。④疗程: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歇2日,连续治疗6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任何中西药物。5、注意事项:施行温针灸过程中须注意保暖,注意勿过分灼伤皮肤,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遇到不良反应及时对症处理。
1.5.2.2 归脾汤 1、方剂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人参各3 g,木香1.5 g,甘草(炙)1 g。2、服用方法:将上述方药按比例配伍后加大枣、生姜用水煎服。3、疗程:每日饭后1次,5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歇2日,配合温针灸连续治疗6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治疗前后肘部抽血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指标各1次。
1.6.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心电图检查、肝肾功能检查。
1.6.3 量表法评定 采用疲劳量表-14进行评定,治疗前后各评分1次。
1.6.4 临床疗效综合评定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①治愈:症候积分减少95%以上,主症与兼症完全消失。②显效:症候积分减少70%-94%,主症与兼症大部分消失,疲劳感较轻。③有效:症候积分减少30%-65%,主症与兼症消失大于1/3,疲劳感较为明显。④无效: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特别疲劳,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1.7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实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及2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指标比较 见表1。
2.2 疲劳量表-14评定结果比较 见表2。
2.3 临床疗效综合评定比较 见表3。
3 讨论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临床症候群,本病病因病机复杂多变,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常因体力、脑力过度等诱因加重疲劳症状[9]。治疗目的在于改善疲劳,减少疲劳发生时间,缓解发热、咽喉肿痛、淋巴结肿大、极度疲劳、睡眠障碍、食欲不振、小肠不适、头痛、肌肉与关节痛、心情焦虑、抑郁、烦躁及情绪不稳、暂时失去记忆力、无法集中注意力、痉挛等症状,从而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学习[10-11]。因其病程日久,治疗周期较长,若一味地选用西药治疗会造成耐药性、不良反应增多,机体免疫损伤等并发症的出现。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寻求中医的治疗以调理疾病,恢复机体原有的功能。
在中医古籍文献中没有CFS相对应的疾病记载,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在中医文献中常被形容为“脏躁”、“虚劳”、“郁证”、“四肢不举”等。而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心失所养心阳不振、脾失健运气血失和为主要病机,与过劳、饮食不调、情志内伤等病因有关,出现心脾的气化功能失调[12-13]。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忧思过度,心脾气血消耗,阳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惊悸、怔忡、健忘、不寐;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若均属气血不足。本病多是病程日久,久病必虚,因此需要温煦阳气,培补心脾。
本次课题以温针灸联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CFS作为研究方向。温针灸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在留针过程中,将艾条插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针刺的穴位,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功效。归脾汤作为补益剂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主治心脾两虚证。方中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温通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用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茯苓、酸枣仁、远志以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加用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通过比较选取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均为双侧)、气海、关元穴位进行温针灸治疗[14-15]并配合服用归脾汤的观察组和仅服用归脾丸的对照组我们可以得到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疲劳乏力、睡眠障碍、肌肉酸痛、咽痛头痛、记忆力下降等临床症状均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改善或治愈,觀察组的疲劳量表-14这一观察指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指标有显著提高,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P<0.05)。因此用温针灸联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单用归脾丸,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行推广应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田薇.温针灸配合拔罐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6,38(5):58-59.
[2]吴景东,张小卿,张宇,等.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2):305-306.
[3]欧洋,肖蕾,李京,等.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8,35(2):87-90.
[4]程良利.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42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3,45(1):111-112.
[5]观清瑛.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J].医疗装备,2017,30(12):127-128.
[6]宋春华.温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
[7]刘友保.温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6):117.
[8]钟伟泉,李树成,谷婷婷.温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3):206-208.
[9]孙远征.俞募通经温针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A].中国针灸学会.2006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四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针药结合论坛[C].中国针灸学会,2006:4.
[10]宋春华,段霞,冯国湘.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职业与健康,2016,32(9):1223-1229.
[11]林玉敏.温针灸五脏背俞穴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12]金丹丹.头部透穴结合体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16.
[13]王雪.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心脾两虚型)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
[14]张议文,张春萍.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取穴规律探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12):59-61.
[15]姜平,金泽,李兆贤.隔姜灸配合八珍汤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4):329-330.
(收稿日期:2018-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