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护理模式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

2018-01-19潘红梅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0期

潘红梅

【摘 要】目的:探析全面护理模式应用于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共选择了74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作为研究对象,74例患儿均来自于本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间就诊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参与此次研究患儿家属均知晓研究目的自愿参与,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完成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应用全面护理模式,各37例。对比两组患儿出生3d、14d的新生儿行为神经(NBNA)评分、患儿满3个月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患儿满3个月两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结果:新生儿出生第14d与第3d比较两组患儿行为神经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患儿满3个月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评显示观察组GMF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为2.7%,对照组发生率为18.9%,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实施全面护理模式可得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帮助患儿健康发育,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

【关键词】全面护理模式;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0--01

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该疾病较易导致新生儿出现神经系统功能发育不良,甚至可能导致患儿死亡[1-2]。高压氧治疗可以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和血氧弥散能力,迅速有效地改善机体缺氧状态,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为促进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康复,在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十分必要。全面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模式。护理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 基于此,此次研究将选择74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作为研究对象,探析了全面护理模式应用于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效果及价值,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择了74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作为研究对象,74例患儿均来自于本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间接诊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完成分组,各37例。纳入标准:①参与此次研究患儿家属均知晓研究目的自愿参与。②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③无其他脏器严重疾病。④体质量≥2.5kg。⑤胎龄≥37周。排除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发育不良或不同意参与研究的患儿。对照组:20例为男、17例为女。胎龄:37-42周,平均为(38.8±4.1)周。觀察组:21例为男、16例为女。胎龄:37-41周,平均为(38.7±4.2)周。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可行。

1.2 方法 74例患儿均进行了高压氧治疗,在为患儿进行常规检查,并在日龄3-5d后使用婴儿氧舱为患儿进行治疗,从而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和血氧弥散能力,增加机体组织的氧含量和储氧量,迅速有效地改善机体缺氧状态。

常规护理方法:1、高压氧治疗的护理:与患儿家属做好沟通,遵守高压氧安全操作规程,严格依据医嘱进行治疗、护理工作。依据患儿日龄以及体质量等适当调整高压氧压力,压力控制在1.4-1.6ATA(绝对压)之间;治疗时间以50-60min为宜,1日1次,以10d为一个疗程,总共实施3个疗程。高压氧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儿在氧舱内的治疗反应,如有呼吸不规则或暂停、面色青紫或苍白、呕吐、面肌抽搐等,则要立即进行减压做好出舱准备。随时监测氧浓度,详细记录操舱记录单。出舱后要立即为患儿擦汗,并做好保暖工作,避免患儿受凉,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及意识状态,无不良反应后方可离开。2、注意维护环境,适当调整病室内光线,如早上可使用窗帘遮挡刺眼阳光,晚上则可适当调整灯光亮度。保温箱要使用遮光灯,保护好新生儿眼睛,减少降低噪音干扰。注意在为患儿进行护理操作时要动作轻柔。监护器、呼吸仪等也要设定最小声。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为患儿进行全面护理模式:1、体位的管理,部分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肌张力改变,如:头后仰、角弓反张、双上肢和(或)双下肢肌张力增高或降低等。因此,要注意随时纠正患儿的不正确姿势,尽量减少患儿肌肉的紧张程度。通常采用与姿势相反的体会,如:头后仰、角弓反张、上肢后伸、下肢硬伸等异常姿势均用抱球姿势纠正。肌张力低下的患儿抱时双手托住患儿的臀部,头、躯干竖直,使患儿背部依靠在抱者胸前,防止脊柱后突或侧弯畸形。侧卧位适用于所有患儿,有利于抑制全身伸肌痉挛和颈肢反射作用,改善全身痉挛状态,有利于患儿精神放松。2、摄食吞咽的管理,个别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可引起口腔运动功能或反射减弱,导致吸吮吞咽功能障碍,进食不流畅。因此要注意患儿吞咽时喉头有无咕噜咕噜声音,有无呛咳,有无憋气。对于进食不流畅的患儿,要加强唇部、颊部的感觉训练,可用手指(戴手套)要颊部及口周轻轻抖动、轻轻按摩。3、为患儿设计鸟巢式护理,使用柔软被褥做成鸟巢,大小要依据患儿大小合理调整。鸟巢夹层要放置高弹力棉,患儿体位可模拟子宫中体位。促使患儿有安全感。2、开展刺激性护理干预:包括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刺激、被动运动刺激与游泳刺激。视觉刺激是在患儿清醒与安静状态下使用红、白、黄、紫等色彩显眼的小玩具在患儿眼前晃动,吸引其注意力,每日5-6次。听觉刺激可采用播放儿歌,鼓励家属多与患儿讲话,唱儿歌等。触觉刺激是对患儿进行抚触,从头面部开始至四肢、手足、胸背等部位。抚触力度要由轻至重。患儿安静情况下进行抚触。最好选择在喂奶前30min或喂奶后90min。抚触时间由5min开始逐渐延长抚触时间,1日2次。护理人员为患儿进行抚触前要温暖双手。被动运动刺激可采用婴儿被动体操、日光浴、大小便后行扩胸、伸展肘关节、伸曲上肢,股关节运动等,每日1-2次。患儿病情稳定后可给予游泳水刺激,配合音乐让患儿在水中手舞足蹈,自由游动。

1.3 观察指标及标准 ①新生儿行为神经(NBNA)评价:分别于出生后第3d、第14d进行患儿的NBNA评分,该评分包括原始反射3项,一般状态3项,主动、被动肌张力8项与行为能力6项,共20项内容,每项评分0、1、2分,共计40分;得分超过35分为合格,35分及及以下为异常。测评时患儿放置在光线半暗、安静的环境中30分钟后开始[3]。②粗大运动功能测评,干预后患儿满3个月龄采用GMFM量表的A、B能区评价,即A卧位、翻身B坐位测评,每项评分0-3分,不能进行为0分,完成10%为1分,完成10%但小于100%为2分,100%完成为3分[4]。③两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包括智力低下、运动发育迟缓、全面发育迟缓。

1.4 统计学处理

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作为本次研究中各项数据组间对比的处理工具,计数资料,使用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行为神经(NBNA)评价 新生儿出生3d的行为神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出生第14d与第3d比较两组患儿行为神经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后新生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评

对比两组患儿满3个月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评,结果显示观察组A功能区与B功能区的GMF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1 兩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比较

患儿满3个月,统计两组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观察组发生率为2.7%,对照组发生率为18.9%。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因患儿在母体内供氧不足,因此患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营养储备远远低于正常新生儿,故一般而言在出生时其体重相对较低,且多存在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吸吮、吞咽不协调等,因此较易出现宫外生长发育迟缓[4]。

相关调查发现高压氧治疗有助于提高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机体对氧的摄取利用,提高血氧含量,改善脑缺血情况,收缩血管,降低颅内压,促进患儿康复。但因患儿年龄较小,护理风险性相对较高,为确保高压氧治疗的顺利进行,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5-6]。全面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旨在通过为患儿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来改善患儿的康复效果,提高患儿的预后康复质量,保障患儿的身心健康[7-8]。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实施了全面护理模式,即对患儿采取舒适的体位管理,从而有效抑制全身伸肌痉挛和颈肢反射,改善全身痉挛状态,让患儿精神放松;通过维护环境让患儿感到心理放松和舒适;鸟巢护理则能够提高患儿的安全感;吞咽管理则能够有效避免呛咳与憋气等情况;激性护理干预采用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刺激、被动运动刺激与游泳刺激方式能够促使患儿受损脑细胞、神经功能得到恢复,促进智能的发育,减少后遗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新生儿出生第14d与第3d比较两组患儿行为神经评分均明显提高,并且观察组患儿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对比两组患儿满3个月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GMF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另外对比两组患儿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更低,证明全面护理模式的应用更利于患儿康复及发育。

综上所述,对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实施全面护理模式可得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帮助患儿健康发育,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资料

马瑞红.高压氧治疗护理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6,对比24(15):79-80.

张春芝.优质护理模式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0):1947-1948.

卢春燕.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刺激性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4,7(1):16-18.

王海凤,杨雪琦,韩峰.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24):3799-3801.

张敏,蒙好好,廖爱玲,等.早期多元化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7,7(7):87-91.

文芳,杨晴.整体护理在小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211-212.

鲁丹.护理干预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29(12):178-179.

林晓冰,王少娜,张银君.针对性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