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2018-01-19姚建议
姚建议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一门难教又难学的学科。如何教好学好高中地理,是广大师生不断探索并致力于解决的难题。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和形象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有效地补充和催化作用。为教师驾驭课堂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结合高中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分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并提出其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通过“说”就能解决问题的。特别对刚进入高中的新生感到高中地理太抽象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感。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音频等方式,可以使“看不见”的看见了,“动不了”的动起来了。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它来促进教与学。下面就来谈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
一、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地理现象。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影音导入新课,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教学情境。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可剪辑冷锋过境实时画面,引发学生提出疑问,从而突破冷锋的教学难点。所以,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地理必修一许多内容是抽象的,单凭教材和地图册难以讲解得清楚。如果通过播放相关资料的图片和视频,从而把抽象的知识感性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另外新课标的高中地理删掉一些旧版内容,但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或者这些内容仍旧是考纲所要求的,教师应适当加以补充。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节可补充已删掉的“大气的组成”,以便于学生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因而课时紧张的高中地理,更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来增加课堂容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揭示现象本质,突破教学难点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基本要求。高中地理中有些内容抽象难懂而成为教学难点。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演示,则这些难点内容就会变得直观易懂多了。进一步揭示相关地理现象的本质,最终其难点得以突破。如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等,它们本身具有动态的知识点。教材中作为重点或难点,对于这些知识点单纯利用传统教学手段中的板书、板画、挂图、模型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利用Flash、幻灯片展示弥补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化困难为简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突破时空限制。这不仅增强了教学效果,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课件辅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多媒体教学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能让它成为教学的主题。它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师教学,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以教師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避免出现教师成为解说员和学生成为旁观者。如教师如何突破“地球运动”这章难点呢?这时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进行模拟演示,再配上简洁的解说词。这样师生互动进行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适当素材、适时播放、适度使用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应用过多的素材,经常出现了科学性不够和地理性不强等问题。这需要甄别和选择众多的资源,以确保内容的适当。如高中地理中的“地球在宇宙中”一章,往往从网络上搜索到许多天文素材。所以需要适当地挑选跟本节课相关内容,而不是过多过滥。再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每节课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多媒体的使用不在多而在于找准最佳作用点。适时地播放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如果每张PPT的背景都选用不同的图片,或每张幻灯片插入大量gif或Flash动画等无关信息,或切换方式时配置不同的声音和效果。这样形式过于花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冲淡了课堂教学主题,所以多媒体在呈现的“度”上要把握得恰到好处。
多媒体技术只是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要求教师能够精心制作或选择恰当的媒体资料,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电教手段,使多媒体技术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为教师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方法变革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底景霞.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作用[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2):217.
[2]徐晓秋.运用信息技术助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J].探索科学,2016(5).
[3]张洪胜.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相融合研究[J].魅力中国,2016(43).
[4]刘海常.浅析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12).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