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018-01-19张静慧
张静慧
摘 要:科学精神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包含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方面。比较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對比实验、营造比较思维的氛围,促进学生比较理性思维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比较性思维;科学精神;苯酚实验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构成框架中,共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目前,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存在人为地将“教书”与“育人”进行分离的现象,认为“育人”是德育部门的事。化学课堂比较重视的往往是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获取与掌握。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重视实证、富有理论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应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以《酚的性质和应用》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究运用比较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的教学实践。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取自苏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烃的衍生物”,第二单元“醇、酚”。主要学习目标是通过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质和典型化学性质,感悟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规律,感悟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了解苯酚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含酚废水的污染情况和处理方法。通过对乙醇与苯酚、甲苯与苯酚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设计
整节课围绕以含酚废水的检测、处理为主线来展开,使课堂浑然一体。教师通过大量运用图片对比、实物展示对比、乙醇与苯酚的结构与性质对比、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异同及内在原理,使学生学习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教师首先以两张图片引入新课,一张是关于苯酚用途的图片,另一张是含酚废水污染河道的网络新闻截图。通过两张图片对比介绍,使学生学习辩证地看待事物,具有理性思维。由酚的污染问题,引出含酚废水的检测方法,从而导出苯酚的性质的学习内容。将苯酚与以前学过的乙醇比较,让学生讨论苯酚的羟基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将苯酚和苯、甲苯的结构比较,推测苯酚中的苯环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通过一系列比较性实验,对前面的推测加以验证,并通过实验现象对比,使学生对“有机物分子中基团之间能相互影响”这一科学规律有直观的认识与初步理解。最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尝试,提出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
本节课的实验中,对比实验一、二、三、四为学生分组实验,五、六、七为教师演示实验。同时,由于苯酚有毒,为了避免实验过程中造成室内环境的污染,在笔者大多数实验(实验一、二、四、五)中没有采用常规的试管与滴管,而是借用了组内一个同事研究的绿色化学实验的创意,采用了医院里的“真空采血管”代替试管,用一次性针筒加试剂,减少苯酚气味在室内的逸散。另外,为了贴近生活,增加趣味性,在CO2与澄清的C6H5ONa溶液反应时,没有用通常的实验室制法制备CO2气体,用的是加可口可乐来代替。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对比,引入课题
教师在一张PPT上打出两张图:一张是苯酚滴耳液和苯酚软膏、酚醛树脂,介绍今天学习的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制备药品、合成纤维、电路开关等方面有广泛用途。另一张是被含酚废水污染变成“红河”的新闻截图。对比两张图片,我们得到信息,酚类物质有用又有污染,从而引导学生理性地、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与评价事物。接着指导学生学习酚的含义:酚是羟基与苯环(或其他芳环)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有机物。引导学生写出苯酚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教师接着指出,人们要恰当地利用苯酚,要检测并处理含酚的废水,就必须先了解苯酚的性质。
(二)实验对比,提升思维
1.对比实验一:苯酚的物理性质
总结苯酚的物理性质,思考苯酚在空气中易变质的原因,引出苯酚的化学性质:苯酚具有还原性,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苯酚自身没有可以用以直接判定的明显特征,那么,化学上用什么方法检测苯酚呢?
2.对比实验二:苯酚的显色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结构推测,苯酚可能还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根据苯酚和乙醇中都含有羟基推测,苯酚的羟基有可能电离出H+;苯环上可能可以发生取代或加成反应。根据假设,进行实验求证。
3.对比实验三:苯酚中羟基的电离
教师总结:苯酚中羟基氢原子电离能力大于水,羟基受到苯环的影响变得易电离。苯酚水溶液显弱酸性,酸性物质往往可以和强碱性物质反应。学生推测:苯酚可以和强碱反应。
4.对比实验四:苯酚的弱酸性
由上述对比实验,师生得出结论,苯酚有弱酸性,其酸性甚至比碳酸弱。教师介绍苯酚的别名:石炭酸。
5.对比实验五:苯酚与浓溴水反应
教师提问:如何确定苯酚与溴水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可行的检验方法:如果发生取代反应的话,除了白色沉淀,有强酸HBr生成,而加成反应只生成一种有机物。可以通过测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酸性变化,如果生成物酸性明显变强,则发生了取代反应,反之,则发生了加成反应。
6.对比实验六:测定苯酚与浓溴水反应前后的pH值
教师将苯酚和甲苯的结构对比,引出苯酚中的苯环受到羟基的影响,邻、对位变得活泼,得出苯酚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同时简单介绍,和甲苯一样,苯酚中的苯环与氢气能发生加成反应。
(三)前后对比,拓展应用
回到前面问题:人们有哪些方法检测与处理含苯酚的废水?通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FeCl3和浓溴水均可以检验苯酚,FeCl3溶液更加灵敏。根据苯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提出了用萃取和用石灰中和的方法处理含酚废水。
对比实验七:含苯酚废水的物理方法处理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拓展材料,了解处理含酚废水的主要方法:回收利用或降解处理为无毒的物质。
(四)归纳整理,总结规律
最后,教师总结本节内容: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酚的结构特点是,苯环上直接连一个羟基。苯酚的物理性质为无色晶体,久置空气中显淡红色,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与热水互溶,有毒。苯酚的化学性质有还原性、遇FeCl3溶液显紫色的显色反应、弱酸性、与溴水取代生成2,4,6——三溴苯酚,与氢气加成得到环己烷;苯酚的检测与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回忆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烃的衍生物”的研究途径,并在后面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四、课后思考
教师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的理解,读懂并吃透教材、教参、课程标准等文本,才能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再创造。
化学课堂就应该是一个个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的连环套,教师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理解与假设;根据假设,寻求有效的验证方法,或做化学实验,或查询资料,得到结论,由现象到本质,认识逐步深入。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同时养成严谨的求知态度,善于总结,勤于反思,互相合作。
充分运用比较性思维的方法,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恰当地运用比较性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养成实证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崇尚真知。
参考文献:
[1]汪瑞林,杜悦.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答记者问[J].
中國教育报,2016.
[2]卢彪.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J].高教论坛,2005(4).
[3]袁强.化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实践分析[J].教育界,2013(11).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