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作业评价的艺术性和激励性
2018-01-19杨华高丽花
杨华 高丽花
作业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学生通过作业可复习巩固自己掌握的知识,教师通过批改作业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把握教学指向。如果批改作业这一手段利用的好,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出现的纰漏,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但是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作业评价的方式越来越单一,内容也越来越单薄,部分教师的作业评价走入误区,没有充分发挥作业评价的作用,尤其反映在部分年轻教师中。近期本课题组成员分别对本校师生进行了作业评价的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各门学科的部分已批阅作业,来了解我校教师作业评价的实际情况。下面笔者就从三则案例反映出的作业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1)笔者翻阅了一本历史练习册,发现几乎每一页上都有醒目的红叉或大大的问号,教师写的批语有:“作业不认真”、“材料題为啥不写,补做!”“把13课的笔记抄写3遍”等等。
(反思)试想一下,该名学生看了上面的作业评价将作何反应?也许会迫于老师的威压,担心老师再找自己的“麻烦”,从别人那里抄袭了材料题,心不在焉的抄写了3遍笔记,但什么也没记下;也许会面对着满篇红叉和问号的练习册,黯然神伤,丧失学习的信心,进而破罐子破摔放弃学习;也许会曲解老师的评语,认为老师专找自己的碴,因而疏远甚至敌视老师,以后刻意和老师对着干。
显然该教师意欲通过作业评语督促学生弥补知识点的不足、惊醒学生端正自己学习态度的目的未达到。为什么该教师的作业评价与初衷背道而驰呢?笔者认为这位教师忽视了作业评价的艺术性。我们的评语需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但不是赤裸裸的攻击,也不是罚抄n遍的暴力性作业布置,更不是有失教师身份的暴力语言,这些负能量的评语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影响了师生间融洽关系的建立。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紧张,自然不愿意学习这门学科。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个性特征都不尽相同,学习效果自然也不相同,我们不能以同一个标准对待每一个学生,写评语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遇到满篇是错、一片空白的作业时,我们要理智对待,压住心中的怒火,设身处地地想想,该学生也渴望自己的作业全做对,也渴望会做所有的作业,但他的能力限制了自己的愿望。教师的评语就是帮助他弥补自己的不足(包括知识、态度的不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妨在写评语时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让学生乐于接受。比如我们不妨将凶巴巴的“材料题为啥不写,补做!”的批语,换成“孩子,材料题为啥没写?是你忘了还是身体不舒服?”学生看了评语,反倒会怀着歉意的心情,认真补做未完成的作业。委婉艺术的评语既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又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下面是一组对比鲜明的评语。
(案例2)这是我摘录的传播正能量的激励性评语:“你是个朴实勤快的好孩子,相信你的汗水会结出累累硕果”,“老师为你的进步高兴,希望你再接再厉”,“成功和失败只有一步之遥,老师相信你能跨过这艰难的一步”。
(案例3)这是我摘录的散发着负能量的压抑性评语:“一曝十寒没有毅力的人终将一事无成”,“这是你手写的字还是脚画的”,“真没想到世界上还有像你这样‘聪明绝顶的人!”“今天的作业是你抄来的还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反思)笔者顺便询问了一位教师:“学生喜欢哪一类评语?”她如实地说:“现在的孩子吃软不吃硬,越来越不喜欢板起面孔教训式的评语,他们喜欢有亲和力的激励表扬性的评语。”激励性的评语产生多大的效应我没调查过,但我敢肯定孩子们看了这类评语,内心深处会有所触动。随后我也从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他们最反感教师在评语中讽刺挖苦,最伤心教师怀疑他们的学习能力,最愤慨教师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们。
心理学实验表明:通过激励,人的积极性可能增加3~4倍。表现在学习上就有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激励。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作业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激励,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对那些‘学困生,我们更不吝惜对他们的激励,不放过他们学业上微小的进步,不放过他们身上针尖大的闪光点。作业本上错题多的学生,不妨写上:“你一点都不笨,只是课堂上不够专心,如果能加强自律就好啦!”“老师认为你是全班最聪明的一个,题做错了只是粗心的缘故,老师相信你今后会注意的!”“老师期待着你下次的进步。”等激励人心的评语。这些激励性的评语有效地呵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间的信任度,融洽了师生关系。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可以说都是为赏识而生存。教师应该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借评语“夸”学生,夸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成绩。
总之,作业评价不仅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从作业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享受到作业成功的快乐,也让学生养成了及时改正作业的习惯,更让学生从教师丰富的人文评价语言及符号中学会如何做一个积极进取的奋进者。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LZ2017_996。】
(作者单位: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