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扬主任辨治银屑病验案
2018-01-19王梅王林扬
王梅 王林扬
摘要:王林扬主任是扬州市名中医,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治疗工作30余年,经验丰富。他对皮肤科顽症例如银屑病等的辨治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并举一反三,提出了整体一元论的理念。特总结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王林扬;辨证论治;整体一元论
中图分类号:R758.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11-0103-02
王林扬主任在多年的辨治皮肤病的实践中,提出了他的思考和见解。即:皮肤病的局部皮肤表现与整体的关系是辨证的,局部是整体的局部,而整体是局部的整体。这个整体必须具有人的整体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统一性,这不仅是皮肤病,也是其他任何疾病的辨证论治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辨证论治最基本的一个属性就是“整体一元论”。笔者总结王林扬主任辨治银屑病验案1例,供大家参考。
1 典型病例
张某,29岁。2009年2月1日因“银屑病”初诊。当时主诉为身上出现鳞屑状红斑四个月。自去年10月,全身出现增多鳞屑状丘疹及淡红斑,时痒,曾在外院治疗,无明显疗效。后全身皮疹均为黄豆大小鳞屑性丘疹及小片红斑,轻痒,伴纳差,腹胀,便溏,月经周期短,畏寒肢冷,易感冒,舌淡胖,苔白腻,脉弱。王林扬主任指出,目前银屑病的辨证论治是以局部皮损特点为切入点的从“血”辨治,这是一个中医辨治银屑病的模式。而本病案局部皮损特点为“黄豆大小鳞屑状丘疹及小片红斑,轻痒”,若以局部皮损特点为切入点,以“血”辨治的角度来说,符合所谓“血虚证”的主症要求,但伴发症却不具备“血虚证”的一般要求,而是表现为 “腹胀,便溏,畏寒肢冷,易感冒”等脾系和肺系症状。事实上,本案若一定要以“从血辨治”,那么在辨证过程中,就不得不“削足适履”,把脾气和肺系症状作为“血虚证”的兼证处理。
王主任指出,辨证时可以整体症为主症,把局部症作为整体症的组成部分去处理,实行“一元化”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 就本案来说,要根据所表现的皮肤症状和所表现的脾系、肺系症状辨出这样一个“证”,这个“证”能够同时涵盖和解释皮肤症状和所表现的脾系、肺系症状,并指导其治疗。这就是“辨证论治的整体一元论”。
王主任指出,主症,就是主要症状,是患者表现的有代表性的最主要的症状和体征,因此“主症”并非是“主诉”。能成为主症,最起码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主症是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具有规定其他一切症状的产生、变化和转归的决定性作用;(2)主症可以是全身症状,也可以是局部症状;(3)主症可以是一个症状,也可以是2~3个相关症状共同组成,但都必须要充分表述出“证”的病因、病位、病性三要素,“抓主症”就是“辨证”的过程。
上述举例的病案辨证路径以“畏寒肢冷,纳差,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弱”切入。从六经辨证为太阴虚寒证。王主任指出,银屑病的治疗,即使要清热凉血解毒,也要考虑体质因素,不可肆意妄为,以免大剂苦寒伤阳,变生他症,加重病情,或致其顽固不愈。该患者辨证为阳虚外寒,脾胃虚弱。治以温阳散寒,益气健脾。用方药:炙麻黄6 g,制附子9 g(先煎),桂枝10 g,生黄芪20 g,防风10 g,炒白术10 g,云茯苓30 g,砂仁9g(后下),赤芍15 g,蜈蚣两条,甘草5 g,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7日。药后皮损大部分消退,仅下肢剩有少许皮损,舌淡苔腻淡黄,脉右弱,左平,仍纳差,腹胀,便溏。中药原方去甘草加炒山药15 g,栀子10 g,川厚朴7 g,又服半月后,皮损消退而愈。
按:本病案先予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减。方中炙麻黄、附子温阳散寒;桂枝温经散寒,调和营卫,助炙麻黄、附子解表散寒;生黄芪、防风、炒白术益卫固表;云茯苓、砂仁、炒白术健脾除湿;蜈蚣、赤芍凉血活血解毒;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阳散寒,益气健脾之效,复诊根据病情变化,随证加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体会
王主任临床思考、概括,有两种辨证模式。一是传统意义上的病证结合的辨证模式,该证型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主症和伴发症的性质,及局部皮肤症和整体伴发症性质一致。这是一种理论模式,临床实践中这种模式应用机会不多,我们遇到更多的反而是,局部皮肤症和整体伴发症性质不一致。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分析,明确局部皮肤症与整体伴发症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这就是第二种主症分析的辨证模式。说白了,就是以局部皮肤症为主线,结合整体症或整体症为主线结合局部皮肤症,进行病机分析,看具体情况,形成某“证”。
王林扬主任认为,如果把“病证结合辨证模式”,称其“辨证”之“常”,那么“主症分析的辨证模式”,可称为“辨证”之“变”。《伤寒论》中对“变证”的辨治的基本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个基本原则对如何解决局部与整体的辨治关系具有指導意义。
王主任解读文中的病案以“肢冷畏寒”为主症,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加桂枝温阳解表散寒,以“易感冒”为兼证合玉屏风散益卫固表,以“纳差、腹胀、便溏”为挟证,用云茯苓、砂仁、炒白术、甘草健脾除湿,此治证。针对白疕血热、血瘀、毒滞的基本病机,用蜈蚣、赤芍凉血活血解毒,此治病。复诊根据病情变化,随着加减的情况以上已有分析,此不赘述。从辨证思维的方法的角度上说,这是主症分析的辨证模式和病证结合的辨证模式的综合应用,其辨证的思路值得笔者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