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声浩荡

2018-01-19耿立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娘俩克利斯朵夫

耿立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这是初中时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给我的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成为一种暗物质在我的骨髓里生长,这是一种向上的力,奔涌如血液,从脚趾到发际直达头顶。

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看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被我快要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的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母亲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

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以为是春天忽冷忽热感冒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我摇摇头,就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

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

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我看到母亲从集市上哭泣着回来了,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与鸡蛋市;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后来,我想起“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聲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给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想到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9月14日)

[【点读】]

“折磨”路径——

该文中,作者的梦想是得到那套让“我”震撼不已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同样是想拥有一套书,可文中“我”的困难远大于小鲁迅想得到《山海经》的困难。

有意思的是,文中的“折磨”也是从两个角度入手的:一是自己内心迫切的想望,二是穿插讲述困难的家境。正是这两个角度的“折磨”,组成了一对水火不容的矛盾体,考验着人的灵魂。

折磨1:自己内心迫切的想望

(1)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的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

(2)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

(3)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4)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5)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给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折磨2:穿插讲述困难的家境

(1)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2)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

(3)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4)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我们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猜你喜欢

娘俩克利斯朵夫
做饭的总是对的
用善良的情感写出的好书
《约翰·克利斯朵夫》故事梗概
《约翰·克利斯朵夫》选文精读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达摩克利斯之剑
A Warrior as well as Idealist
累成狗
电视鸟票
克利斯朵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