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磨课
2018-01-19谢子春
谢子春
“磨课”,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综合体现,能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水平以及专业素养的提高.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如此,磨课也是如此.下面结合我们团队“从算式到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磨课过程,谈谈磨课对教师业务成长的作用.
一、磨教材的把握,让课堂有“深度”
磨课指导我们深刻理解教材.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同组教师讨论教材时,不同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使教师深切感受到研究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笔者进行第一次试教,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疑问.教学片断: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h,客车比卡车早1小时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提问:可以用列算式解决吗?这么一问,问题、疑问出现了:教材的原有例题一定要在授课中使用吗?如何设置更贴近生活的例题?例题的作用就是为了体现课程知识为本节课服务的.对于生硬、学生不感兴趣且难度大的问题,笔者却依旧按照自己的设计,想用几分钟解决.结果学生懵了,浪费了大量时间.课堂的问题设计,提问的方式,有挑战的数学思考,学生反应不过来怎么办?还坚持吗?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参与,其他学生陷入沉默,有的学生已经开始小声议论.课后,学生反应平平.怎样才能使学生大部分参与,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灵活改变提问的方式?通过第一次试教,笔者发现必须磨教材,使自己站在整体联系的层次去审视教材,用理念去研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活生生的、有“深度”的课来.教材是载体,上通目标,下达学生.磨好了教材,才能让数学课堂有“深度”.正确研读教材、挖掘教材,在磨课中乃至平时的教学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磨学情的把握,让课堂有“温度”
磨课的核心部分是磨“学情”,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阵地,是教师前期准备的展示,更是为磨课的反思与修正提供了空间与素材.有了第一次试教的“切肤之痛”,笔者发现自己对学情把握不够.经过与本组教师的讨论和交流,结合大家的建议,笔者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改变了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从原来“方程建模的思想”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次重点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改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为重点,“方程建模思想”作为次重点.难点也从“建模思想”改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笔者进行第二次课堂演练.评课时,同事的点评让笔者更加迷茫: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讲授有问题,学生知识储备不够,讲课时不能分类生成概念,上下知识衔接不畅,等等.事后,笔者反思:整节课既不是自己的节奏,学生也没有掌握,“亮点”变成“黑点”,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法出了问题,没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磨课指导教师精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能使教师感受到以生为本的重要性,更能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不用扬鞭自奋蹄.对课堂中出现的新问题是逃避,还是改进?如何改进?唯有研究学情再磨.经过一遍遍地磨,笔者一次次地走近学生,改进教学手段,最终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三、磨理念的渗透,让课堂有“高度”
磨课让教师被捆到一起,每一轮尝试下来,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思想不断受到碰撞,学术气氛异常活跃.关键时候,集体的力量和名师的智慧,犹如一盏明灯,给笔者指明了方向,让笔者明白了知识的生成“亮点”没有发光的原因: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首次接触复杂方程,如何让学生用有限的、不完备的知识完成方程的分类,用分类的方法生成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例、正文例题的解决: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此外,还把俗套的儿歌改为乘坐飞机从合肥到大连的路程问题,为后面的例题做了铺垫.在介绍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一个内容.修改过后一元一次方程定义设计:观察上面例题(略)列出的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征?这样处理,既注入了类比,又让学生有方向性的思考,还完成了知识的生成,让这节数学课有了看得见的“高度”.再次试教,三磨理念,在同事、專家指导建议中,笔者认清了自己的教学特点,坚定适合本节课的教学风格.
总之,教师的教学艺术来源于钻研教材,研究学情,钻研教学手段.教师的成长与研磨、反思密不可分.一节课的磨砺,虽然没有让笔者成长为大师,但有进步、有钻研、有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在反思、改进中完善自己.笔者相信只要坚持学研磨思,课堂就一定精彩无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