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物课堂中辅助性问题的应用与效果

2018-01-19吕晓帆

考试周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生物课堂应用

摘 要:在生物课堂上,有效地运用辅助性问题,不仅有利于核心问题的有效达成,同时有利于学生化繁为简,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教师辅助性问题的设置与运用,也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关键词:生物课堂;辅助性问题;应用

一、 什么是辅助性问题

核心性问题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的,有些难度过大或过于综合,学生一时难于回答。教师如能结合具体学情,提出一些基本的、分解式的问题,或是换一个角度提问题,都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问题,利于学生正确解答核心问题,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这类基本的、分解式的问题就是辅助性问题。辅助性问题是针对核心性问题设计的,其意义重大,它更能反映出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是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

二、 辅助性问题的意义

辅助性问题是通向核心问题的铺垫。教师设计的一些辅助性问题,便于学生回忆或强化相关知识,从而成为通向未知的铺路石。让学生沿着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去思考答案。这种提问既强化了已知知识,又降低了未知的难度,加速了新感知材料与原有材料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有明显的倾向性,更倾近于核心问题的解决。

辅助性问题是通向核心问题的楼梯。学生面对难度较大的综合类核心问题时,往往不知从何着手分析、解决问题。这时就可以设计几个有机联系的辅助性问题,使每个辅助性问题成一级台阶,一系列辅助性问题成一个整体。或者前后两个问题是准备与发展的关系;或者前后两个问题是一般性问题及其演绎或应用的关系;或者前后两个问题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这样的辅助性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沿着某个方向深入,从而对某个问题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大有益处。

经常运用辅助性问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解决综合类问题的能力,让學生在融会贯通新旧知识的同时,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另外也有利于教师审视、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方法和实效性。

三、 辅助性问题的方向、注意事项

(一) 掌握核心问题和辅助性问题的关系

教学中,教师在有些情况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直接提出一些核心问题来,激励学生去认真思考与探求解决这些难题,刺激和拔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没有答案时,当学生有一部分答案,但不完整时,当学生有回答的自信心,却一时不能回答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心有所想而不能言、心有欲说而不能全的时机,不失时机地把综合或复杂的大题分解而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

原则是,核心问题先抛出来,激励学生去思考与探求,最终遵循孔子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适时提出辅助性问题,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走向能言、能全的状态,达成良好的教学实效。

(二) 辅助性问题的来源与依据

辅助性问题的目的是给学生指点迷津,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把新旧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所以它的来源与依据不外乎几个方面:新旧知识关联处、基础知识与高等知识关联处、辅助正文理解的材料细节处、理论与现实联系紧密处。好的辅助性问题源于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深入研究,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应富有启发性、促使学生自省和提高。辅助性问题可以是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就某些内容作深入的理解;辅助性问题可以是分析型问题,让学生分析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分析新旧知识的关联。最终都有利于学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采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等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找出依据、作出判断。

(三) 辅助性问题的方向和度

辅助性问题不是把答案暗示给学生,也不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裁判。而是教师把握好启发引导的时机,基于学生充分思考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自省而让不完善、不准确的辅助性问题的答案在提示和自我补充、矫正的基础上趋于完善。辅助性问题是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有所比较和启发,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有助于学生间的分歧趋于统一,也为学生正确而流利地口头或书面解答创造条件。

四、 实际应用与举例

例1 用3H标记小白鼠(体细胞含20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和皮肤生发层细胞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在前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后者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H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为( )

A. 前者20和10,后者40和20

B. 前者40和40,后者80和40

C. 前者40和20,后者80和40

D. 前者40和20,后者80和80

教学中如按部就班地把有丝分裂和DNA的复制讲解一遍,学生似乎听懂了,但转眼又不会了。暴露出学生的问题——分析方法不到位,解决问题的入手点不当。如果采用辅助性问题的方法,把这个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并找到答案(B)了。辅助性小问题如下:

1.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和DNA数是如何变化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和DNA数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1)有丝分裂结束,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不变。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小白鼠体细胞中有40条染色体,那么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80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40条。

(2)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只复制一次,所以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一条染色体上的DNA都含有一条3H链。所以全都被标记。

(3)有丝分裂一次,DNA就复制一次。分裂两次就复制两次。

2. DNA复制的特点是什么?复制的结果如何?

学生: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复制一次就有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endprint

3. 如果用3H标志,如何用图的形式表示结果?

学生画出了如下的图例。

这些辅助性问题,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解题的信心也上来了,同时也很快掌握了问题的本质与入手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了剖析和分解综合类的核心问题的意义,会更有效、更自觉地把辅助性问题应用到后续的学习与解决问题中去。

例2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图示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而设计的实验装置(酵母菌利用葡萄糖作為能源物质)。下列有关实验装置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装置1仅仅能探究出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

B. 用水代替NaOH溶液设置装置2,通过装置2液滴的移动情况可以探究出酵母菌是否进行无氧呼吸

C. 用水代替NaOH溶液设置装置2,如果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D. 用水代替NaOH溶液设置装置2,装置2中液滴可能向左移

这个例子反映出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看似知道的问题上犯错,在知识基础掌握得不错的情况下栽跟头。因为呼吸作用是教学中花较多时间讲解的内容,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情况也是相当不错的。但学生往往选不出正确的答案D,错选其他项。学生犯错其实并不是知识上的问题,而是分析方法不得当、思维混乱,找不准入手点造成的。采用辅助性问题可以避免学生犯这种错误。此例设计辅助性问题如下:

1.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

2. 若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只有有氧呼吸,容器的气体体积如何变化?如果放入NaOH溶液又如何变化?

3. 若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只有无氧呼吸,容器的气体体积如何变化?如果放入NaOH溶液又如何变化?

4. 若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存在,容器的气体体积如何变化?如果放入NaOH溶液又如何变化?

学生在写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分析反应过程中气体变化,以及NaOH溶液的影响等层进式的问题分析后,分析问题的思路清晰了,逻辑性也加强了。由于辅助性问题的设置、铺垫与层进作用,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也就水到渠成。

五、 反思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也就决定了提问是贯穿教学始终的活动。在高三生物教学中,学生会碰到许多综合性强、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核心问题,学生难以找准入手点,难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复杂、综合的解题过程中去。这时教师就非常有必要有效地设置和运用辅助性问题来引导学生。另一方面,课堂提问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服务,为开启学生思维和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服务的,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也不是为制造课堂气氛活跃的表面现象而提问的。设置科学、恰当的辅助性问题,使得提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起到了化繁为简的实效。同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知识,能更系统、更准确、更全面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提升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应用辅助性问题来提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任教班级的学生对于解决综合类的大题的能力有非常明显的提高,普遍反映出来的是思考和回答问题时,思维较清晰,回答有序、有理有据。

作者简介:吕晓帆,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物课堂应用
双语教学中如何进行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引入
利用生活资源,激活生物课堂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