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的调查
2018-01-19曾赢黄翠英蒋桂荣
曾赢++黄翠英++蒋桂荣
摘 要:不同民族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的研究是为了解当今社会不同民族文化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和在道德同一性上形成民族、文化之间的对照,另外在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道德教育、人格发展指导实践以及丰富民族道德心理学、同一性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大作用。目的:调查不同民族大学生的道德同一性水平,并探讨不同民族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的差异。方法:采用李红梅大学生道德同一性问卷和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对1000名大学生施测。结果:(1)大学生道德同一性及自尊不存在性别差异。(2)大学生道德同一性及自尊存在年级差异:在道德同一性上除感恩一致性随年龄增长外,大二的道德同一性发展水平在总体和具体维度上均最低。自尊程度大二显著高于大一,其他未见显著差异。(3)是否独生子女在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的差异:集体同一性、勤俭自律同一性、诚信负责同一性、感恩同一性和认真上进同一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仁爱友善同一性、利他同一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相关显著且非独生子女的仁爱同一性、利他同一性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自尊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相关显著且独生子女的自尊程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4)自尊、利他同一性、仁爱同一性在民族上有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在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年级道德同一性总分及各因子存在差异。
关键词:道德同一性;道德教育;民族差异
一、 引言
(一) 道德同一性的相关概述
道德同一性是布雷西第一个针对科尔伯格的阶段理念提出的容易理解的道德判断的观点。他认为道德同一性作为独立人格的成长过程,是道德自我的核心。道德同一性是来自英文moral identity的翻译。我认为道德同一性是个体在道德上的自我认同感,表现为内心信念与行为准则的一致性。个体的道德观念符合社会主流观念的发展,道德情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能通过道德行为体现出来。当人们遇到小悦悦事件、碰瓷等问题能遵从自己本心,不顾社会舆论和责任分担等问题而表现得冷漠、麻木。家庭、同辈群体、学校教育者和社会实践参与等共同影响道德同一性的发展。
(二) 问题的提出
随着北京老人碰瓷等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人们信任危机由此产生。传统理念上无私单纯的道德观遇到很多人的挑战,被放大的消极网络信息的传播导致人们渐渐不愿意再相信身边的人,更何况是路人。传统的以诚相待被取而代之为虚情假意,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因此彼此冷落不可避免。大学本科阶段的青少年掌握了不少适合自己的角色和技能,个体需要把自己眼中的“我”和他人眼中的“我”统整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全且健康的自我同一性。因此,该阶段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为此,本研究选了处于青年期的本科阶段不同民族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不同民族学生道德同一性的差异。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以不同民族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不同民族大学生1000名发放问卷,回收问卷892份,有效回收率为58.5%。
(二) 研究工具
1. 李红梅(2011)大学生道德同一性问卷
该问卷有32个项目,采用利克特5点积分,有七个维度,分别是仁爱同一性、集体同一性、勤俭同一性、利他同一性、诚信同一性、感恩同一性和认真同一性。本研究中该问卷标准的科龙巴赫(Cronbachs Alpha)系数是0.906。
2. 罗森伯格(1965)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目前它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量总体自尊的工具。由10个条目组成。每个项目的答案从1(非常符合)到4(很不符合)分为4级计分,其中5个条目是正向记分,5个条目是反向记分。量表的得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也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标准的科龙巴赫(Cronbachs Alpha)系数是0.795。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 结果
(一) 道德同一性、自尊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道德同一性自尊在不同性别上均无显著差异。集体、勤俭、诚信、感恩和认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仁爱、利他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相关显著且非独生子女的利他程度与仁爱程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自尊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相关显著且独生子女的自尊程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二) 道德同一性各维度之间、自尊在民族和年级的方差分析
通过对道德同一性各维度之间、自尊在民族和年级进行方差分析,自尊、利他、仁爱在民族上有顯著性差异,自尊、利他、仁爱、集体、勤俭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其他未见显著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2。
结果显示:自尊、利他、仁爱在民族上有显著性差异:自尊程度上汉族显著高于回族、藏族、土家族;苗族显著高于土家族。利他藏族显著高于汉族、壮族、土家族。仁爱藏族显著高于汉族。其他未见显著差异。
结果显示:自尊、利他、仁爱、集体、勤俭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自尊程度大二显著高于大一。利他大一显著高于大二,大四显著高于大二。仁爱大一显著高于大二;大四显著高于大二。集体大一显著高于大二。勤俭大一显著高于大二;大四显著高于大二。其他未见显著差异。
(三) 年级与自尊、性别与自尊的交互作用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为了考查年级与自尊、性别与自尊对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的影响,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年级与自尊的交互作用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不显著(F=1.249,p1=0.280>0.05);性别与自尊的交互作用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不显著(F=0.071,p2=0.931>0.05),说明自尊与性别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但自尊分组在道德同一性的影响上主效应非常显著(p自尊1=0.002<0.01,p自尊2=0.001<0.01),说明不同自尊水平对道德同一性存在显著影响,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高自尊组的大学生道德同一性得分显著高于低自尊组的大学生。endprint
(四) 道德同一性、自尊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道德同一性、自尊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具体见表3。
根据心理测量的理论,项目与测验总分的关在0.30~0.80之间,因子之间的相关在0.10~0.60之间,表明测验的效度是令人满意的。从表3可看出,道德同一性各因子之间都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在0.226~0.677之间,呈中等程度的相关;量表各因子与总分之间也都有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在0.516~0.839之间,高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大学生道德同一性问卷总分及各个维度与自尊总分相关显著,表明大学生道德同一性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通过回归显示,自尊对道德同一性预测力极为显著,R2为0.029,可解释2.9%的变异。
四、 讨论
(一) 研究结果显示,道德同一性及各维度得分在不同性别上均无显著差异。但在道德总分和其他维度上,女性得分普遍略高于男性。这一研究结果与张艳萍、李红梅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与万增奎、肖文娥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反。表明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男女生之间在道德总体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尚需更多研究的验证。本研究还发现,大学生道德同一性发展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之前研究结果相似,因此调查结果符合人们的预期。具体到各个维度上,大学生在集体、利他、勤俭和诚信四个维度上发展基本均衡,而感恩与仁爱得分较高,认真得分最低,表明大学生对社会公认的道德价值观认可度基本一致,对感恩这一价值观认可度较高,这可能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正如俗语所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反映了感恩这一价值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而对仁爱这一价值观认可度较高,是因为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而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与其他维度相比,大学生对认真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这可能与当今社会文凭贬值以及各种不合理现象有关,因为考上大学并不一定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毕竟现代社会学历不是唯一能标榜能力的量尺,努力付出但回报总是不如人所愿。所以一些大学生可能对认真上进这一价值观会存在一些怀疑,这也提醒高校大学思想教育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
(二) 研究结果显示,集体、勤俭、诚信、感恩和认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仁爱、利他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相关显著且非独生子女的利他程度与仁爱程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说明了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他们得到了所有家庭成员的关爱与呵护。可是他们在享受这些的同时,却越来越任性自私,不懂得尊重长辈,同伴之间不会谦让,不知道关心帮助他人,没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奉献。研究结果与张艳萍、李红梅的研究结果有差异。
(三) 通过对道德同一性各维度之间、自尊在民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总体上我国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的民族差异性不显著,只在利他、仁爱维度上存在极显著的民族差异,其他未见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与张艳萍学者的研究结果类似,说明藏族学生比其他民族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参与公益性活动的意愿和行为。藏族学生的家庭基本是处于大聚居的地区,很少受其他文化影响,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受到主流文化影响产生文化认同,在思考道德问题时趋于与汉族学生相似是可以理解的。
(四) 通过对道德同一性各维度之间、自尊在年级上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总体而言,大学生道德同一性呈“V”字形发展状态。大学生道德同一性水平从大一到大二呈下降趨势,在大二达到最低点,从大二到大三又呈上升趋势。与李红梅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结论(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一性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不一致。
(五) 通过比较大学生道德同一性在高低自尊组得分上的差异,得出高自尊组的道德同一性及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低自尊组的大学生。通过对道德同一性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道德同一性问卷总分及各个维度与自尊总分相关显著,自尊能够解释道德同一性2.9%的变异。可见在培养大学生道德同一性时,需要考虑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五、 结论
(一) 大学生的道德同一性在总体和各维度上无显著性别差异。
(二) 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仁爱、利他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自尊程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三) 自尊、利他、仁爱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其中利他上藏族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壮族、土家族,仁爱上藏族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汉族。自尊程度上汉族显著高于回族、藏族、土家族;苗族显著高于土家族。
(四) 利他、仁爱、集体、勤俭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利他、仁爱、集体、勤俭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学生大道德同一性的发展呈“V”形趋势,大二学生道德同一性发展水平总体最低。
(五) 大学生道德同一性总分及各个因子分与自尊总分相关显著。高自尊组的大学生道德同一性得分显著高于低自尊组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Blasi. A Morality moral behavior and moral development. Wiley. 1984,19(5):438-441.
[2] 李红梅.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1.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318-320.
[4] 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曾赢,黄翠英,蒋桂荣,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