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8-01-19李建昌
摘 要:2009年12月份,中共中央正式通过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湿地是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地之一。它南宽北狭,像是一个宝葫芦,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鄱阳湖当前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此篇论文通过对鄱阳湖地区各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掌握了鄱阳湖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方面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这为鄱阳湖地区的政决策者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问题;措施;开发与保护
一、 研究区概况
(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了下文论述的需要,后面论述简称为“鄱阳湖区”)是围绕鄱阳湖为核心地带,以南昌城市圈为纽带,以巩固生态、开发经济为重要目的的经济地带。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负担着调节洪水、保护农田、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是承东启西的支点,是我国中部经济带向西部经济带过度的前缘,还是长江沿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带、闽南三角洲经济带等重要经济发达区的经济腹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二) 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现状
1. 鄱阳湖生物保护现状
鄱阳湖地区生物资源非常富有,种类多种多样、分布地带广、国家保护动物多。每年11月到第二年年2月,该流域便进入枯水时期,在广阔的滩涂上形成长草的沙洲,各种鱼、虾、贝类等动物聚集在一起,水草丰美。丰富的食物、干净的水质和温暖的气候,为北方南飞过冬的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2.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现状
依据全国土地利用资料,从2001年开始,辖区内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到2015年为止,减少到43.08万公顷,比1988年减少了8.93%。随着鄱阳湖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区建设用面积从1986年1.74万公顷增加到2016年的6.69万公顷。
3. 水情水势及泥沙现状
根据1956~2016年各水文站统计数据,鄱阳湖平均水位为12.86~15.19 m,最高水位22.43~22.98米,最低水位5.90~12.90 m,水位变化幅度大。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五河”入湖泥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 水质的变化
1996~2000年,全湖平均Ⅰ、Ⅱ类水比例下降,占64.2%,Ⅰ类水占30.5%,Ⅳ类水占5.3%;2001~2016年,鄱阳湖不再出现Ⅰ类水,Ⅱ类水为46.1%,m类水占29.0%,劣Ⅲ类水占8.9%。1985~2016年,鄱阳湖营养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 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水土流失越来越严峻
根据统计局资料,鄱阳湖地区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46.229万公顷,占辖区内土地面积的29.6%,水土流失面积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也是江西的“五河”及鄱阳湖的泥沙严重淤积的重要原因。
(二) 洪涝灾害日益频繁
由于上游严重的滥砍滥伐和过度开垦,河水携带大量泥沙进入鄱阳湖,使湖床湖底漸渐提高,这进一步降低了湖泊的调蓄洪水功能,使得该地区出现了不少的洪水灾害,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生命与财产损失。洪灾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给湖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三) 鄱阳湖水污染越来越严重
鄱阳湖流域经济的发展加速,农业所用农药、化肥以及人民生活所产生的污水进入河水,这导致了水质恶化,生态链遭到破坏,进一步降低了湖泊的降解污染功能。同时,随着氮磷等有机物的排放,导致了鄱阳湖富营养化,严重危害当地的生态系统。
三、 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一) 加强行政管理与监督
第一,完善管理方面的制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各项保护与巩固生态环境的政策;第二,严格执行政府制定的各项措施,运用宣传手段,强化人民对生态保护的意识。第三,建立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机制,让党的政策走进贫困地区,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出谋划策。
(二) 及时制定鄱阳湖生态保护规划方案
逐步建立鄱阳湖生态恢复区、农田保护示范区、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立体农业开发区,使该流域的生态逐步恢复。
(三) 利用科学技术
开发与保护鄱阳湖需要依靠技术,因此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适当从外面引进人才,加大对环保的资金投入,利用临近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优势,建立各种高校科研对接机构,最大限度的利用先进科技来治理鄱阳湖。
(四) 加强保护渔业资源
加强对渔业资源保护的资金与技术投入,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严禁在鱼类产卵繁殖季节捕鱼,同时也要加快发展淡水养殖业。
五、 结语
本文作了鄱阳湖区现状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提出了开发与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一系列措施。争取到2025年实现地区的中等发达,构建有活力的中部生态经济圈,形成优质高效生态的产业群,建设宜居、环境和谐的新型城市群,打造中部崛起的象征,中国现代化的缩影标志性区域。为到2050年前后基本实现高等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晓鸿.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评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
[2] 马逸麟,梅丽辉.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0).
[3] 《鄱阳湖研究》编委会著,鄱阳湖研究[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 刘信中,叶居新.江西湿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5] 陈宜,李美菊.鄱阳湖区域生态安全浅析[J].江西化工学报,2004.
[6] 杨桂山,于秀波,李恒鹏,等.流域综合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 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2005.
[8] 甘筱青,黄建新.鄱阳湖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9] 卢兵,程时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03.
[10] 王苏民,窦鸿身.中国湖泊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1] 黄国勤,王晓鸿,刘宜柏.论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
[12] 王星,李蜀庆.土地承载力研究及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11).
作者简介:
李建昌,江西省赣州市,江西省宁都县固厚初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