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活动贵能“疑”

2018-01-19赵萍

考试周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本源

摘 要:只有不断抓住“问”的时机,把握好“问”的契机,新的“问题”才会不断产生,才能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提高,真正达到源远流长,“能源”不竭的目的。

关键词:两厢情愿;旁敲侧击”;“本源”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一观点与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立足点异曲同工。

[一堂不了了之的开题课]

我们学校的体育特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从自行车比赛到独轮车比赛,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好成绩,学校开展的“我是新升最美风景”的展示活动中更是令人大开眼界。本学期我灵机一动,何不结合学校的体育特色来开展我们的实践研究活动呢?于是我就选择了“我爱独轮车”作为我们本学期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当我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上课后,结果却差强人意。课堂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你见到过同学在操场上训练独轮车的情景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独轮车项目,一起去研究一下独轮车吧!(直接揭示课题)关于独轮车,你有什么问题呢?

生:我想了解独轮车的构造。

生:我想知道骑独轮车的时候怎么才能保持平衡。

师:刚才两位同学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还有同学有其他问题吗?……

整堂课可以说到这里就已经终结,无论我怎么启发,还是让他们讨论,再没有学生能提出任何问题,最后我只好让学生课后再去思考,一堂开题课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一、 正本清源,开掘“上源”活水

(一) 变“一厢情愿”为“两厢情愿”

在上课之前,我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而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个“贴近学生生活”、“值得”研究的课题。事实并非如此,后来经过调查我才发现,原来每个班参加独轮车训练的孩子只有极个别,甚至有的班级没有人参加这项训练,学生除了欣赏过一场独轮车表演,可以说对独轮车毫无所知,日常生活中也没关心过这个问题,他们怎么可能产生出问题来呢?基于这一点,我重新上了一次开题指导课,在上课前利用活动课时间带领学生去观看了独轮车训练的情况。同学们看到训练中,有的学生还需要扶住栏杆才能维持平衡,而有的已经在车上如履平地;有的学生跌倒了,车子甩出去很远,可是又勇敢地爬起来,令人唏嘘……和负责训练的老师商量后,我还让部分同学近距离地研究了一下独轮车,有的同学还勇敢地骑上去尝试了一下,虽然最后的结果大家都是“跌倒”,但看得同学们对独轮车产生了兴趣,大家已经七嘴八舌地开始提问了。如,有的学生问:“只有一个轮子怎么支撑啊?”有的学生感慨:“每天要练多长时间啊?要练多久才能练这么稳啊?”有的则直接在问运动员:“想退缩的时候怎么办?”……

(二) 变“单刀直入”为“旁敲侧击”

上课时没有任何的铺垫直接进入的主题,而后马上让学生提问,学生一下就被弄懵了,更谈不上积极思维提出问题了,因此教师对课题的情境创设十分重要。因此在导入时我不再直白地直接说出课题,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导入部分我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录像回顾,为学生播放了学校展示活动中精彩的独轮车表演片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段表演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第二步是图片欣赏,包括:独轮车的发展史、装备、活动场地等方面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对独轮车有基础性的了解,如此“旁敲侧击”,培养他们问题意识。

二、 源源不断,促进“本源”增生

(一) 思维导图疑问“伸”

针对独轮车,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是凌乱的,相同问题的重复比比皆是。为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我引导学生:黑板上那么多问题,你发现哪些是重复的?我们先把重复的删除,保留一个。再来看看哪些问题是属于同一类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大问题引领的?经过整理,我们产生了七个子课题:①独轮车的起源与发展;②独轮车的训练方式和练习方法的研究;③独轮车的价格和装备的研究;④练习独轮车的好处;⑤独轮车与运动比赛;⑥独轮车的体验与感受;⑦独轮车的应用。

学生根据研究兴趣选择相应的小组后,再针对本组的研究课题进一步讨论思考,提出更多问题,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二) 小组互动提问“展”

在后面的采访指导课、问卷设计课、中期汇报交流课等课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组与组的交流,把各组活动过程中的所思所得、研究成果进行阐述,让其他小组充分质疑,从而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目标,进一步拓宽思路。采访指导课上,“独轮车的训练方式和练习方法的研究”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三个采访问题:1. 请问你们每天要训练多长时间?2. 练习独轮车有什么窍门吗?3. 你觉得练习独轮车辛苦吗?在班级交流后,其他小组的成员对该组的研究提出了更多想要了解的问题,如:老师不在时,你们会自觉进行训练吗?当你想放弃时,你怎么办?还有小组直接质疑:你们的问题仅仅是采访运动员的,为什么不设计几个可以采访负责训练的老师的问题呢?训练的方式老师肯定比学生更清楚!这些问题一经提出,该小组的采访问题设计就更完善了,范围也扩大了,有的问题还上升到了情感意志的层面。

三、 源远流长,激发“能源”不竭

綜合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结束,在学生的总结汇报阶段,新的问题还是可以不断生成,教师同样要注意问题的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可以对同学的研究成果大胆质疑、甚至否定;可以针对自己研究过程想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化;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研究主题和目标……总之,只有不断抓住“问”的时机,把握好“问”的契机,新的“问题”才会不断产生,才能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提高,真正达到源远流长,“能源”不竭的目的。

“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没有固定套路,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需要我们不断思索,努力实践,逐步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挥主体作用,提高提问的能力,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赵萍,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新区新升实验小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源
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怠速开空调车内噪声的优化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西夏文《高王观世音经》底本源出考
保函回归本源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纤维新材料:本源与生机
恪守本源 极致之行——访钻石国际系统创办人张志军
引源头活水 溯音乐本源——记“‘人音版’教材培训及经验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