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问题研究
2018-01-19康锋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在新课改要求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形成互动式、讨论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教师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前提下的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关键词:预设;生成;理念
一、 引言
高中思想政治课重要的目标是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基础上,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立身和发展的基础。但当前很多高中思想政治课往往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教育模式,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没有明确的目标。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定位
(一) 指示方向与规定结果统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式在“预设”与“生成”,也就是指示方向与规定结果的统一。有效的教学预设就好像是导航标,通过预设的实施获得最终的教育结果,并促使课堂教学沿着预设的轨迹运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所以,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我们评价与衡量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效果的最重要指标。
(二) 预设与生成统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预设是形成于教师大脑中的思维场景与课堂教学的预先模式设定。他并没有将课堂的具体内容转变为动态的教学过程。因此,在生成的过程中,无论教学课堂的情境如何变化,都自始至终的需要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列为唯一的教学目标。由此才能够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开放互动、动态多元的教学过程实施,形成学生正确的“三观”认识,这也是预设与生成统一的最后结果。
(三) 生活和知识统一
生活和知识统一表现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预设的生活性和生成的活泼性两方面。也就是说能够融入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素材,通过教师教育过程的转化,使这些素材成为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接纳的媒介,是预设的根本性意义和价值。生成的活泼性则在于,既定教学目标下,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够随时随地应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当中。可见,新课改中的学生主体性本质是教育能够肩负个人成长与国家进步重担的一大批人。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影响因素
(一) 教学环境因素
中国经济将近40年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功利性色彩严重的教育模式。这在整个大的教育环境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没有和升学考试密切挂钩,因此,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本人对于思想政治课都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作为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深知这门课对立身立人的重要性,但受制于升学压力,学生对待思想政治课态度轻忽的情况下,教师力不从心。从小的课堂环境而言,单向式灌输教育不能在教学中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和教师的思维同步,才能够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过程中不断收获意外的“惊喜”,所以在大的社会环境教师无力改变的前提下,只有通过本岗工作预设与生成的深度研究,才能够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处于理想的范围内。
(二) 教师因素
在新课改中倡导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无论是探究式教学,还是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推进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前进的必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问题中,首先应该转变个人的教育理念。单向式灌输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中生个性的需求。只有主体性教育观念下形成的素质教育途径,才能给学生带来全面发展的机遇。因此,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根本目标,在于解决学生终身教育的问题,教师的预设与生成,必然会以立身、立人以及生活为指南,从而应用新的教学理念主导教学思想,真正做到政治课的预设与生成。
(三) 学生因素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预设与生成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受制于自身思想水平的限制,还不能意识到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所以,教师有必要在构建主义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预设和生成能够凸显学生主体观念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育。比如,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由此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兴奋点,并进一步结合到自身的生活与学习当中,形成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不同的需求。找到这些不同点之间的共性,也就形成了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键性目标。
四、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
(一) 基本要求从有效教学目标生成
有效教学目标预设的基本要求必须遵循学生需求点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新课改中,所谓的全面素质教育,其根本的目标是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德识兼备。因此,当新课改的内涵将教育目标指向:知识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挖掘知识的方向时,教师教学目标预设的基本要求,自然会走向学生为主体的生活。在教学课堂情境的预设中,生活与知识水乳交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统一在生活这一方向。即学即用的良好效果,必然能够推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 创设实现教学目标的多角度实施策略
教师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能够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的内涵与本质;通过对学生个体情况的全面分析与把握,捕捉个性化教学中学生不同点之间的共性;最终开放课堂教学,是教师创设实现教学目标的多角度实时策略的原则。
教师的预设贴近于学生生活与个性中的共性,因此,营造目标生成的课堂环境是教师预设的首要目标。从教育教学的互动性观点来看,教师的教学预案不单纯是教师个人开发的过程,需要在既有的课堂环境下与高中生共同开发下一节课的教学预案。在课堂中捕捉生成的良机是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灵感创设的关键。比如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让老师感到意外,此时就需要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的前提下,有极强的应对技巧。而传统被认为扰乱课堂秩序的“插嘴”等现象,其本质上是生成的良机。紧紧抓住“插嘴”现象,耐心倾听学生的陈述,在捕捉到生成信息后,解决学生的困惑与迷茫,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刘霞.预设还是生成:主题选择与开发中的矛盾解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03).
[2]張福宝.创设课堂教学的灵动性和有效性——初中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1).
[3]朱文辉.预设与生成:有效教学范式之嬗变[J].教育探索,2010(10).
作者简介:
康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木舒克市,新疆图木舒克市图木舒克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