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初探

2018-01-19杨楠徐春明海云瑶

考试周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习惯养成高校教育大学生

杨楠++徐春明++海云瑶

摘 要:高校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意义极其重大:规范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使大学生成为“中国梦·青年梦”的合格接班人。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同时发展,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坏习惯祸害终生,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颇为重要,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个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大学阶段应该重视习惯养成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习惯养成;高校教育

一、 大学生习惯养成的内涵与重要性

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它的重要性人尽皆知,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习惯就是教育。由此可见好习惯的养成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好习惯需要后天培养,是后天学习养成的教育,习惯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在日积月累中一点点养成的。当代大学生每个人都有一些习以为常良好的习惯行为,这不是从“娘胎”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立竿见影瞬息形成的,而是在点点滴滴中一点点形成的,形成的习惯有好有坏。好的习惯促进我们进步与发展,坏的习惯可能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一个好的习惯是每个人所应该必须具备的,好的习惯贯穿人的一生,从各个方面都可以体现出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带来的利处,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形成命运。

在大学学习的时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个时期也是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时期,珍惜这个时期的黄金时间,重视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培养,重视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成效,促进其终身发展。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好高骛远、朝令夕改,今天想这样,明天想那样,长久以来一事无成,种种好习惯养成也很难实现。好习惯养成需要毅力,更需要一种坚持和自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好习惯的养成固然也是最可怕的,没有一个好的习惯就等于没有一个行为的准则,也没有一个行为的标杆,就等于不知道何时该做什么事,做什么事是正确的。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引,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盘,那么做的事情也是没有规矩的一团混乱。因此,高等院校应随着时代发展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改革措施,加强好习惯养成教育的育人工程,发展高校养成教育的重要职能。

二、 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养成教育的工程就是大学生道德建立,并实践的一个过程。在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青年梦”的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抓实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与素质。好习惯的养成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个行为规范的环境中,好的习惯可能会潜移默化的形成,不需要刻意的去教育,好习惯养成不仅仅是与自己相关,更是与整个社会环境、高校环境、家庭环境、周围生活学习的环境息息相关,儿时的行为举止与日常习惯难免会受家人的影响。由此也可知,人的一生在习惯养成的第二阶段在学校,那么学校的教育对行为习惯就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各类文化思想不断交融,使得高校育人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教育始终是社会上所关注的重点,不论是教育的方式还是教育的形式,都值得人们去深思和探索。当代大学生思维独立,个体本位突出,个性多元化,随时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思维也与过去大不相同,因此如何开展有效育人教育值得研究。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应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育人教育重要途径,通过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社会观、学习观。由于当代社会的不良风气,不少大学生深受影响,造成了综合素质低下的状况,大学生出现自我价值观扭曲,自我管理能力差,道德观念缺失等不良状况。因此养成教育的过程应以“十九大”精神为主导,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多方面配合下,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个体特点、发展规律,通过高等院校系统化的教育得以培养,促进学生全方面素质的提高,养成良好的道德本质、学习行为习惯。通过高校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证明,大多数大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主要是认知和心理的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采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中国梦·青年梦”的育人教育。从学生思想的根本上改善不良行为习惯。

三、 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措施

高等院校的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不同年级发展的不同心理思想特点开展有针对的特色的教育实践,理论的强行灌输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被淘汰,根据习总书记提出的“科教兴国”的理念,组织“接地氣、契合实际、有感召力”的党团活动,把互联网多媒体平台引入活动宣传推广中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手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与持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踊跃参与。在教育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对所传授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新颖的创新,并“心悦诚服”的自觉遵守纪律规范,“积极主动”的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教育重点,确保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行之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习惯,确保好习惯养成的长期有效性。

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应在“建章立制、树立新规”的基础上。

只有制定完善的制度,使大学生们有了行为的标杆与准则,才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为了让他们能杜绝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明确学生管理机制和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明确教育落脚点,所完善的制度应该涵盖全面,例如校园学习制度,寝室生活制度,以及校园文明与校园安全制度,最重要的还是一系列制度的奖惩制度,明确规定违反某项制度的惩罚措施,由此可以避免错误的发生次数,长此以往好的行为习惯便会慢慢养成。

参考文献:

[1]智效民.叶圣陶批应试教育[J].中国新闻周刊,2008(48):79.

[2]童政权.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1.

[3]刘秀兰.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想[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4).

[4]游敏.浅谈当代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科教文集,2009(5).

作者简介:

杨楠,徐春明,海云瑶,辽宁省大连市,大连科技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惯养成高校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