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特殊生”贵在用心
2018-01-19吴菊花
摘 要: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特殊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马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而特殊生则不然,文章列举了三个典型而真实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对待特殊生应该如何用心。
关键词:特殊生;宽容以待;家校配合;表扬优先
一个班级里总有一些特殊生,有的学习成绩差,有的生活习惯差,有的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们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吹过”,一点效果也没有。多年来,我一直努力正确认识特殊生的心理特点,用爱心和耐心帮助教育他们,今天我就今年毕业的学生来谈谈我的真实感受。
一、 良师益友,宽容以待
1. 个案的基本情况
班上有个卓同学,学期初便是一个典型的特殊生。他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但是他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要么下课胡乱打闹,更有甚者去煽低年级小朋友的耳光,同学间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不做作业,语文成绩基本是班级后几名……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遵守纪律,以学习为重,增强自控能力,做一名合格的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
2. 个案的家庭情况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深入到他家去家访,了解其家庭教育状况,然后再找对策。接待我的是他奶奶,通过她的介绍,我知道了:原来,他的父母离异,父亲经常在外,基本上不管他,偶尔管教,不是打就是骂,母亲改嫁一星期看他一次,有时他爸爸还不让她看。现家中有四个人:六十多岁的奶奶,爷爷,卓同学,还有一个是他叔叔的女儿。
3. 问题分析
家访后,我认真分析了卓同学为特殊生的原因。我想,在他作为一个孩子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却因为不幸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他爱的需要没有满足,反而经常挨打挨骂,所以造成了他心理上的仇恨,因此他把父亲对他的打骂发泄到其他小同学身上,经常去扇一二年级小同学的耳光,唉!头疼啊,想放弃啊,狠狠地揍他一顿……种种念头在我的心里不时地出现。但是,不能啊!这时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
4. 采取的措施
发现他积极的因素,促进转化。
正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卓同学他身上的“闪光点”。这个转机发生在一次的写字课上,那天他把字写得很美观,我就不由自主地赞美了一句:“你的字真漂亮,有练过吗?”没想到他居然露出腼腆之色,小声地说:“练过。”接下来,他更认真地写字,于是下课后,我就把他的写字作业贴在“学习园地”上,悄悄地,我发现,他每次的作业书写是那么工整,那么的漂亮,可见他是用心在写!更让我欣慰的是他的作业能按时完成了。
于是我就趁热打铁,在他的作业本上经常写一两句鼓勵的话,比如“小伙子,你的书写有进步了”“看到你的作业,我的心情真好”……从此他作业不再拖欠了,上课也会举手回答了,学习成绩也慢慢地提高了,我从心底里暗暗高兴: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让他知道老师在关心他,爱护他,从而让他肯定我,相信我,甚至佩服我。是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卓同学在今年的升学考试中,语文居然考了95分!语基64分,差一分满分!
二、 家校配合,使其转化
我班有一名严同学,从我接手教他,他就是班级中的“刺头”,上课爱讲话,作业往往只做一个,而且书写潦草,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孩子这样不思进取呢?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严同学的爷爷奶奶每天都是鞍前马后的伺候着,他的爸爸既看重成绩,又怕孩子累着。针对这种情况,我和他的父亲交流,让他父亲在家监督严同学认真完成各项作业。如若没有完成作业,我让家长放学来学校督促其当场把作业再重新做一遍,不管到几点,直到全部完成,才让他回家。然后我在班级讲,让他有种“特殊”的感觉。然后宣布以后他若作业没做好,就是这种特殊待遇,他果然不想这样,于是就很自觉地完成各个作业。
三、 优先力量,使其转化
李同学学习基础差,当然学习成绩也差,但给我的第一印象就爱打瞌睡,班级送给他一个“雅号”——睡神!该同学因为父母开店,母亲每天管店,没有时间督促他学习,父亲经常出差,更没时间管他,致使李同学在家自由散漫惯了,经常拖到9点甚至十点都没做作业或者没做完作业,然后睡觉时,在被窝里偷看手机或玩游戏,经常到很晚才睡觉,早上一来到学校就开始打瞌睡……同学们笑他,他无所谓,老师批评他,无所谓,反正什么都无所谓,只要让他睡觉就好。其他的他都闭口不谈。于是,我找来他的家长,了解情况之后,让家长配合,晚上早点让他上床睡觉,没收他的手机,几遍几遍地巡视他睡觉的情况,保证他的睡眠时间。
总之,一个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行为的形成、学习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平时的关心和呵护,而对特殊生的转化,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特殊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但是原因和方法大同小异,这必然要求老师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学习差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岑国洪.我与学生有个约定——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J].教育科研论坛,2006.
[2]徐莹.建立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的几点体会与思考[J].培智教育,2006.
[3]董贤芳.特殊家庭小学生的教育案例与思考[J].学周刊,2015.
[4]赵清.特别的关怀给特殊生——浅谈特殊教育[J].小作家选刊,2017.
作者简介:
吴菊花,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