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一新生适应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1-19陈晶
摘 要:近几年,“95后”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主要力量,他们思想多元、个性张扬,行为和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如何快速接受与适应角色的转变,在心理上、生活上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值得关注。以“95后”大一新生的普遍特点为基础,总结了他们入学以来在心理、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不适应的表现,并以此进行分析,以期对当前大学生入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性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95后”;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
“95后”指的是出生于1995年~1999年之间中国新一代公民。目前,这一群体大多处于大学阶段,相对于以往的学生,这一代的学生更加活泼奔放,个性鲜明,思想呈多元化,有着突出的心理特征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一、 “95后”大一新生的普遍特征
(一) 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协作意识
“95后”大学生大都生长在较为优渥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下,在这种大环境下他们有较为优越的成长环境、科学先进的教育环境、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信息传播渠道畅通,了解世界的方式更加多样,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更为科学,使得绝大多数的“95后”视野更加开阔,接受能力更强,想法多样,思维活跃。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优质的生活条件导致大多数“95后”大一新生没有住校经历,在传统多位老人、一个孩子的原生家庭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惯式,往往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在大学的集体生活中不能尽快适应。
(二) 优越感强,抗挫折能力弱
绝大部分“95”后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生活在“唯我独尊”的年代,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往往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普遍有较强的优越感,未经历太多生活磨砺,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抗挫折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亟待提高。
(三) 交往意愿强,交际能力弱
“95后”作为新生代大学生,他们思想开放,思维开阔,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人际交往中,勇于表达自我,渴望寻求个人价值,急于证明自己。但较为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生长环境,使得他们依赖性较强,缺少奉献意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顾及不到对方的感受,从而产生很多问题。在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更加多元化,这种问题就更加凸显。
二、 入学以来出现的问题
(一) 学习缺乏自主性
大一这一阶段是大学生从高中学习向大学学习过渡的关键期。相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大学学习更加具有自主性、探索性、挑战性。对于刚刚步入大学之门的大一新生来说,往往很难快速适应这种转变。大多数“95后”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动机,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计划性,对所学专业认识模糊,没有学习目标。长此以往,呈现出在学习上失去信心、成绩下滑,个别学生还会出现厌学状况,更有甚者成绩不合格而退学。此外,在管理制度上的差异也使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对于“95后”的大一新生来说,脱离了家长、老师围绕周围的高中的生活,来到相对“宽松”的大学,多数同学往往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二) 心理上无法快速适应
“95后”大一新生往往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对未来的期望步入大学,但是大多数学生面对现实的大学生活却失望大于期望,导致在心理上产生落差。一个专业或班级的学生高考成绩相差不大,进入大学后大家水平相当,从而丧失了高中时期的优越感,在学习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自卑、焦虑、恐慌等不良心理。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经验,不愿意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一些“95后”新生由于性格内向或不善于言语表达,造成与老师、同学难以沟通,出现人际关系的危机,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症状。
(三) 生活上缺乏独立意识
大学生活具有相对独立性,“95后”大一新生脱离了家庭生活,开始了大学校园的集体生活,可以说步入大学之后的衣食住行都要靠自己来完成。但是,大部分学生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对父母过于依赖,出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寻求父母的幫助,缺乏独立意识。另一方面,“95后”大一新生在大一上学期的学习之余几乎没有参加课余课程。面对门类繁多的各种社团组织,由于缺乏了解,以及面对各种社团纳新的热情招揽,导致“95后”新生加入了过多的社团组织,往往疲于应付各类社团,却收获并不多。还有少部分学生干脆不参加任何活动,沉迷网络游戏,丧失了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大。
三、 加强“95后”大一新生适应教育的对策
(一) 多方面加强新生适应性教育
大学新生入校之初,适当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尤为重要。在正式上课之前,应开展一系列新生适应性教育。提前为大一新生讲解初入大学可能会遇到的一些不适应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制度、校园环境,以便快速适应大学生活。通过开展班会活动,创造师生交流机会、新老生交流机会,做好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注重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积极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二)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后由个人生活逐渐地转化为集体生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客观地看待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对于大学新生来说,最先接触到的是同寝室室友,应鼓励他们多与室友沟通交流,开展寝室文化活动,增强凝聚力。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班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学习、休闲活动,使新生能够在积极、和谐的氛围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三) 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95后”大一新生入校以来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首先要从心理方面入手。高校除了建立心理咨询室以外,还应在入学之初,针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为学生做好测前注意事项的宣讲,最大限度地确保心理普查的准确性,并且根据检测结果对相应学生提供帮助。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全体新生个人心理档案,并定期更新学生情况。另外,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制定大学生心灵成长计划,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加快人格的成熟。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心理疏导机制以及心理应激预案,了解学生的内心。
参考文献:
[1] 张永忠,林卫.心理健康视角下的高中与大学衔接教育实证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8):11-12.
[2] 曾晓强,张大钧.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陈晶,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锦城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