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羊场饲养的羊病防治措施初探
2018-01-19刘长翠
刘长翠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日渐提高,肉类食品的需求也呈逐年上升之势。羊肉具有肉质较鲜美的特点,而且又含有丰富的营养,因此,为人们的钟爱。市场上羊肉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情况,所以在市场需要的刺激下其饲养规模也与日俱增。实施规模化养殖形成的效益日渐凸显。然而,随着饲养规模化的推进,羊病的爆发亦同样呈现出规模性。为使养殖户的效益不断提升,本篇对羊场实施规模化饲养进程中出现羊病的机理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行防治,提出了相应的举措。
关键词:羊场;规模化;饲养;羊病;防治举措;初探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1233118
1 羊场实施规模化饲养发生羊病成因分析
1.1 缘于疾病的传染速度过快
鉴于羊场在规模上不断拓展,无形之中使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相应增大。假如来源不同、年龄不一的群羊,在病原菌袭击的情况下,必然会以较快的速度进行传染。严重的情况还可能出现规模更大的疫情,这就会让养殖者因此而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如果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在实施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群羊所患的较为严重的病症主要囊括支原体肺炎与传染性脓包皮炎,有时也会患上羊痘、链球菌病及羊肠毒血症等。而类似口蹄疫及蓝舌病等,包括小反刍兽疫则应该列为传染类的重大疾病。此类疾病,一定会有群羊或多或少的死亡现象。
1.2 养殖的方式有失科学和规范
对此通过以下2个方面即可窥见一斑:羊场的规模化饲养已经暴露出较多的问题,不仅饲料在配比上欠缺合理性因素,而且羊圈的空间极其有限,导致圈内羊群数量过多、密度超标。同时圈内通风不畅,导致湿度过大。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使群羊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更会使免疫力与抵抗力明显不足,难以抵御对病原菌;一些羊场在实施规模化的初期即存在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对寄生虫的预防在措施的落实上极其不利。这就导致羊消化道线虫病与羔羊球虫病等病症性的几率增大。
2 羊场实施规模化饲养过程强化疾病预防的具体举措
2.1 注重羊场规模化进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羊场的各项基础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可从3个方面进行切入:对场址进行合理选择。羊场和通道间的距离一定要保持合适,而且要保持便利。地势要相对高些,且处于背风而,要有足够的阳光照射。要使水电时刻保持充足的供应。一定要与畜肉加工网点、牲畜交易机构及其他饲养场所保持足够的距离。保持羊舍的规范性。圈舍在建设之初,即要考虑到分区管理,要在设施上予以保证。如果客观条件具备,应该考虑在羊舍风向的下方附近建起一处兽医室,而且要确保环保与消毒的高标准。各管理区都必须与羊舍控制在一定的距离之外。
2.2 注重养殖过程的科学性
对饲料进行科学配置。许多羊场为推进规模化提高效益,常常出现盲目加大喂养力度情况。此种行为并非科学,所以不仅使产量增加,反而会导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这样一来,无形之中会使群羊加大患病的隐患。因此,对群羊进行喂养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喂养在科学的状态下进行,也就是要在符合群羊的生长的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要让羊舍经常保持通风与清洁。群羊排泄物要及时清理出舍,并且要将其抛于200m以外的地方。垃圾存放处应该处于下风区,同时,要对经常深入圈舍工作人员进行消毒。坚持治疗与预防并重的方针,对各项预防举措进行全面落实。要做到用药与诊断要保持科学性与合理性。
2.3 注重对应用过程的管理
强化对羊场实施定期消毒。不仅需要设置特定的消毒间,更要设置消毒池,而且还要坚持消毒经常化。不仅要对饲养人员实施消毒,也要对其他经常进行羊场的车辆及人员进行消毒。对关乎喂养的各项基础设施及其他相关的设施都要实施消毒,应该1个星期至少进行1次。假如发现了群羊患有疾病,就必须提升消毒的频次。此外,要始终保持圈舍的卫生清洁。在每次打扫卫生之后以流水进行1次清洗,同时进行消毒处理。
对各种寄生虫的驱除要定期实施,在以饲草进行喂养的过程中,最易出現寄生虫感染。不论在牧场进行放养,还是圈舍内进行喂养,都容易出现感染的情况。在驱虫的1个周期之内,对寄生虫的预防必须涵盖圈舍内的每1只羊。在对药剂进行选择时,不仅要对驱虫的实效加以保证,更要严防对群羊产生各种不利因素。
严格强化接种过程的管理。对接种加以预防是着眼于群羊抗病及免疫力的提升,通常使用的方式采取疫苗的方式进行。接种时,要把特别常见病作为重点对象加以预防。严格依据相关要求进行,以便将养殖户因羊病而出现的损失降到最低。
3 结语
羊场在推进规模化饲养的进程中,对羊病的预防有多种方式。更有许多行之有效地方式。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一定要对羊场进行定期的监测与检疫。要将各种可能发生疾病的隐患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要综合各种措施,进行有效防控,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促进羊业饲养的持续经营。
参考文献
[1]李振清.规模化肉羊生产的疫病防治体系[J].吉林畜牧兽医,
200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