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行为金融学基础

2018-01-19杨东

金融博览 2018年1期
关键词:金融学现金投资者

杨东

相对于经济学理论中以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金融消费者的弱势为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价值取向,行为金融学理论则挖掘保护金融消费者更深层次的原因,即金融消费者即使在完全的信息市场中也很难作出理性人的选择。

行为金融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早期阶段。最早将心理学和金融研究结合起来作为行为金融学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两篇文章: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和麦基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疯狂》。而最早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者决策中的重要地位是凯恩斯的“选美理论”和“空中楼阁”理论。凯恩斯认为决定投资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因素,投资者是非理性的,证券价格决定于投资者心理预期所形成的合力,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充满了“动物精神”。

心理学行为金融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以1969年鲍曼发表了《科学的投资分析:科学还是幻想?》和1972年又发表了《人类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对投资的意义》为标志,呼吁关注投资者非理性的心理,明确地批评了传统金融学科片面依靠模型的治学态度,并指出金融学与行为学的结合应是今后金融发展的方向,这些研究成果都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金融学行为金融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市场上不断出现一系列传统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另外期望理论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证明,这些因素促使行为金融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突破性的重大发展。作为此阶段代表人物之一的芝加哥大学的塞勒研究了股票回报率的时间序列,提出了投资者“心理账户”以及“行为生命周期假说”等理论。另一位代表人物希勒从证券市场的波动性角度,揭示出投资者具有非理性特征,同时他在羊群效应、投机价格和流行心态的关系等方面揭示了行为人的有限理性。

后金融危机时期,舍夫林、克鲁格曼和弗拉蒂安尼在行为金融学理论解释宏观金融危机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研究。由于基于传统金融学,经济主体完全理性条件下的传统金融监管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基于行为的金融监管理论逐渐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传统金融监管的前提是理性选择和市场竞争,然而金融市场的宏观整体波动往往依托于微观主体系统性的全体偏差,个体的行为偏差在信息不对称、制度缺陷等因素的影响下演化成群体性偏差,从而导致市场的异常出现。

行为金融学主要理论

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期望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确定性效应,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对于被认为是确定性的结果赋予较大的权重的倾向或趋势,其中,确定性结果仅仅是相对于不确定性或可能性结果而言的。

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或通俗地称之为“鸵鸟效应”。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处置效应的表现,当投资者盈利时,面对确定的收益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时,为了避免价格下跌而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回避而作出获利了结的行为。当投资者出现亏损时,面对确定的损失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为避免立即兑现亏损而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寻求而继续持有股票。

过度自信(Over Confidence)。过于自信是指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当一个人面对不确定形式,无法作出适当的权衡时,便容易出现过度自信的心理和行为偏差。过度自信具体是指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作用的心理和行为偏差。

从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从众行为的含义由社会心理学已经证实,人们具有从众心理。当考虑了他人的判断时,即使知道其他人是一种从众行为,完全理性的人也会参与其中。从众心理和行为有助于解释投资者为什么会对股价的走势产生相似的看多或看空的想法。人们对股市产生相似的想法是股市过度繁荣或崩溃的心理基础。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人们常常根据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分类,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经济金融领域中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并且对人的决策行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可以解释金融市场中的很多现象。

损失厌恶(Risk Aversion)。损失厌恶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的数量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事实上,长期的收益可能会因为周期性的短期损失而被打断,短视的投资者过分强调短期的潜在损失,投资者不愿承担这种短期损失往往错过很多长期投资的机会,同时这种心理也会导致长期资产的配置不合理。

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决策时往往不是依靠逻辑推理来进行和完成的,而主要是依赖“启发式”策略进行的。启发式策略主要有三种:代表性启发是指人们倾向于用样本是否代表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易得性启发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事物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出现的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经常出现;锚定与调整启发指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对已预先设定的参考点进行锚定,后期的分析只限于修正,由此带来了思维定势和经验至上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提供了分析金融消费者投资交易行为和其产生的原因的途径。通过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消费者的投资决策行为并非标准金融学所说的那样依照成本——效益分析实现财富最大化的理性行为,相反,金融消费者常会因为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其本身的心理方面的因素而作出非理性的行为。

2017年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的出台正式表明对于近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现金贷监管靴子最终落地。笔者认为应树立从全局上把握现金贷问题的观念。现金贷具有高效率、高利率、高风险、低门槛的“三高一低”特点,现金贷借款比较便利,而且还能完善征信体系。征信的缺失是我国金融基础设施一个重大的缺陷和不足,通过现金贷对底层数据的收集和积累,是完善大数据个人征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笔者认为,现金贷是由第三方平台进行撮合的借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借贷,如果对短期小额现金贷采取“一刀切”策略,会让线下的民间高利贷更加猖獗,一些得不到正常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或个人,很有可能受到高利贷的侵害。所以,普惠金融要重点覆盖这批人群,在特定情况下适当突破年化收益率,给短期小额现金贷留下一个通道,并指引其规范化发展,而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对现金贷的监管不能一刀切,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尤其对于牌照监管,一方面,牌照监管不能僵硬化,牌照监管也要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另一方面,也不能100%唯牌照至上,应该按照十九大报告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创新监管方式,采取行为监管加上技术治理,即RegTech(监管科技)的方式去实现有效监管。

《通知》要求,各类机构应当遵守“了解你的客户”原则,充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不得以任何方式诱致借款人过度举债,陷入债务陷阱。对于金融风险防范,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我国的金融消费者不但在与金融机构的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且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导致金融消费者在信息获取和应用上的弱势,也使得金融机构利用金融消费者的自身局限性作出偏离理性甚至错误的投资决策。因此,为了矫正这种不平等的交易关系,增强金融消费者理性选择的能力,我国金融法的制度设计中引入了金融服务者的适当性原则、说明义务等一系列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制度。建立投资者分类制度,允许专业投资者、高资产净值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参与投资,鼓励其以套利交易挤出噪声交易者,完善投资者救济机制;还应当建立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基金制度。在不同行业内部,加強各金融业协会协同作用来保护金融消费者,积极地在各级消费者协会内设立由专门人员组成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委员会来切实强化消费者协会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职能。□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融学现金投资者
聊聊“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
强化现金预算 提高资金效益
新兴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刷新闻赚现金”App的收割之路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