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典基础教育引入中国模式

2018-01-19徐磊

金融博览 2018年1期
关键词:母校教育工作者瑞典

徐磊

就在中国某些地区的课堂越来越重视孩子所谓的自由和天性,批评中国的基础教育抹杀孩子创造力的时候,有些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在本国施行甚至复制中国的基础教育模式。英国是少有的官方对中国基础教育作出直接的正面和积极评价的国家,甚至连基础教育的教材都要逐句翻译引入本国。这和国内某些教育工作者完全忽略有着客观评价中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盲目向西方学习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所侨居的瑞典这个北欧国家,在数十年宽松教育失败的教训之后也务实地选择在本国复制中国的基础教育模式。

因为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我对教育的话题一直很关注。2013年年底,上海中学生PISA考试世界第一的新闻让瑞典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坐立难安,因为与之相对的,是瑞典中学生最近二十多年的该项国际排名越来越差,瑞典的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基础教育关乎国家未来的竞争力。当时我还在母校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应用物理系工作,极其罕见地发现系里专门请来在瑞典教育局担任教育顾问(undervisningsr?d p? Skolverket)的科研人员Per Kornhall博士作了题为“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quitable school system —— Sweden and the PISA results”的报告。我说这极其罕见,是因为我在母校求学以及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一共九年多的时间跨度里,那是唯一见到基础教育的从业者被邀请过来作报告。

Per Kornhall博士在报告中很明确地肯定PISA测试是具有客观反映学生各项素质水平的科学评價体系,完全不存在所谓学生可能高分低能、低分素质高或者更有创造力的可能性。因为没有坚实的基础,根本就没有可以产生有价值的创造的可能性。人类的任何创造都要遵循科学法则和规律。我记得当时有与会的物理教授在报告结束的对话环节中明确地指出,伴随着瑞典宽松教育导致近二十多年PISA成绩严重下滑的同时,他和他的同事们都注意到大学生源质量的明显下降,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工程物理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再额外补习基础数学课程,否则本科教育都无法开展,他们对瑞典未来的国家竞争力非常忧心。

三年多前我在母校听到的这场报告,应该可以为我现在读到的介绍瑞典学校进行重大改革的新闻作的一个注脚。

这则新闻主要是说,在斯德哥尔摩的国际英文学校(不知道是不是受英国政府对中国基础教育的积极评价的影响)首先开始引入赏罚分明的规章制度,强调课堂纪律,孩子的父母会收到反映孩子在学校各种表现的书面报告。课堂上捣乱的孩子不再被老师隐忍,而会被请出课堂。上课前,孩子的手机、音乐播放器等要上缴。学生在室内不得戴帽子,这会视作对老师的不敬。对学生的服饰也有规定,要求得体,不得着装暴露。禁止在校园内大声喧哗、打闹。禁止随手扔垃圾。在校内不得嚼口香糖和吃糖果。在学校食堂用餐时要保持安静。在校内的课余时间禁止学生玩手机、电脑游戏。

这几乎活脱脱地把中国国内学校教室里贴着的学生守则复制过来了。宽松教育是自毁长城,瑞典的教育工作者们在吃一堑后终于长了一智,懂得了中国老祖宗几千年前就明白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更符合教育的意涵,而不是一味地实行毫无约束的自由。事实上,该新闻采访的家长也同样直言不讳地表示,早已经厌倦了过度自由化、不讲规则和纪律的教育模式。

这篇报道侧重纪律和规则方面,对于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没有作具体描述。但是我相信,瑞典的教育改革一定是以教育的结果为导向的,否则管理上采取的改革措施,就无足轻重了。

文末,我忍不住要说句与教育相关的题外话——国内有的学者曾念叨中国学生平均成绩高,方差小,西方学生平均成绩低,方差大,仿佛是找到了中国学生创造力“差”的解释,我以为这属于因果倒置。方差大,只是反映好生和差生的界限分明,差距大罢了。科技实力的竞争,从来只关乎最优秀的人有多优秀,并且最优秀等级的人越多越好。 □endprint

猜你喜欢

母校教育工作者瑞典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瑞典没有“剩宴”
告别母校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母校情
亲爱的母校,你还好吗?
古老的瑞典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
深不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