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探究

2018-01-19李晓愈��

考试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考语文有效阅读审题

李晓愈��

摘 要:高考的阅读文章中有各种各样的体裁,命题人的考察意图并不是考察考生对某个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深度,而是要明確考试是否能对“大众信息”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考察考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是否达标。其考察核心是考生的思维、分析和总结能力。本文将对如何快速提升考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展开论述,研究破题技巧。

关键词:高考语文;有效阅读;技巧;审题

一、 引言

现代文阅读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占据的分值很高,考生想要对这类考题游刃有余,有效快速地做好阅读题,除了平时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的大量鉴赏练习之外,还要深刻掌握阅读解题中的一些技巧。做阅读题的重点是对文章的词句进行归纳和概括,通过合理有依据的想象去推断题目。

二、 积累文章素材,掌握要素

各类文章都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将生活材料引入文中,考生需要有一定的辩解思维能力,对文章的思想、表达和材料深刻理解:每篇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只有一个,作者的意图也只有一个;不同体裁,其思想含义也不一样。议论文里表现的是一种观点,说明文里表现的是一种知识,记叙文主要靠塑造形象感染读者,有的会直接点明用意,有的则比较含蓄;材料是指人、事、景、物、数据和公认的道理等。总之,只要是用以支撑作者观点和思想的东西都可以作为材料。

阅读文章的时候,在脑海中构建全文段落之间和句子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有一个整体的骨架和思路。按照给出的线索逐步审视,对偏离题意的一一排除。

三、 认真通读原文,整体感知

在拿到一篇阅读理解时,不要急于做题,要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确定立场和文章脉络,避免雷区。

第一步:阅读原文,理解题干,勾画题肢。如《东方睡狮》的一道题:对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A. 汪康年早年入张之洞幕,后来参加戊戌维新运动,是晚清以来的著名报人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汪穰卿笔记》中介绍了“睡狮”的由来。B. 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中认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外来的祸患固然重要,但内政修明才是决定性因素。C. 鸦片战争前夕,疯狂吸食鸦片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毒化着社会空气,腐蚀着人的灵魂。D. “伟大的国家”与“五百法郎”,不过是一种反讽,是说尽管厨子的国家将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但只要给他五百法郎,他就会出卖人格,变成奴才。

解析:从原文看,“……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是指一种腐败现象,而不是“疯狂吸食鸦片”。在做这类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修饰和限制范围的词,对这类词应该在原文中用笔勾画出来,以免忽略忘记。

第二步:联系上下文,进行前后对比,划分区域,对照相邻的试题。还是由上篇文章的题举例: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选项作者认为在鸦片战争的前夕,中国就已经是个有名无实、人民痛苦、官吏贪污腐败的社会;B选项引用《天朝的崩溃》的例子,强调腐败已经渗透,鸦片泛滥成灾已经成为必然;C选项说清政府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制度腐败;D选项中点出龙应台具有民族忧患意识,整个民族只会消耗在一代又一代的重复中。从原文中可以看出,A选项中并非是作者的观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针对这种选项,考生就要认真比照上下文,排除干扰选项。

第三步:采用分析法,为第二步做补充,如果四个选项都可以找到依据,那么就要对比分析。在做这一步时考生应当注意,命题者常常会为了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故意设置一些迷惑考生的选项,考生应该仔细将答案带入文章作比较。

四、 注意审题,明确考察范围

什么是审题?就是紧扣题干仔细对比,咬准问题逐一作答。如果不细审题干,就会遗漏内容,导致无法掌握考察范围,精准答题。审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紧扣关键词,接受暗示;换位思考,储备知识。

如江苏卷《上善若水》中的一题:本篇文章虽然写都江堰,但对其描写并不多,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色?考生拿到这道题时,首先,应该从作者深沉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第一,引论和抒情两种手法的融会贯通,达到了说中抒情,情中表意的效果;第二,采用了托物言志,作者表面描写都江堰,其实是追怀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第三,借用古典来对比今日,表达对都江堰环境的忧思;第四,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其次,要懂得换位思考,体会作者情感表现,并且揣摩命题者意图。要从各个角度去挖掘文章的真情实意,研究出作者写作背景,对选项产生质疑心理,深入思考。

同时审题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只重视审题而忽略积累。在阅读时,要明确本篇文章的考察范围,了解时代背景,列出写作手法,点出中心思想。

五、 查对原文,科学筛选整合

在答题时,不能凭主观意识猜测答案,特别是在面对说明文时,考生常常会用一般思维逻辑带入到文章,认为作者的意图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导致因凭空臆测而丢失分数。要选准角度和立足点,有全局概念,从内容、主旨、思想感情、表达效果方面探究。

例如2015年安徽卷《蓑衣》,第十一题要求考生用精炼的语言去概括文中小格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要让考生读懂题目,以文中的人物态度变化过程为角度去概括。关键要明确主人公的性格,她虽然贫穷但却有很强的自尊心,重点关注其微妙的变化心态。在做题时要清晰地列出各个点,语言简洁明了,顺序不乱。答案是:由起初的抵触到感动,最后以欣赏的态度去面对。

大部分的阅读题都需要考生在读懂全文后能够精确地提炼出主要内容,这类概括题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考生需根据原文,整合出所需要的答案。

六、 结束语

个性化解读高考语文阅读,考生应就文本的某一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结合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对题目进行解答。以上给出的解题技巧并没有涵盖所有,考生应该在固定模式的基础上开拓自己的思维,逐步形成新的解题方法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 钮堂柏.高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15(8).

[2] 何小五.例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解题技巧[G].安徽省怀宁县新安中学.

作者简介:

李晓愈,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一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有效阅读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