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语文课堂
2018-01-19胡岭
胡岭
有女生跟我提意见,说上语文课不要讲爱情了。我问为什么,她说,一讲爱情就有不少的男生哄笑。我本来想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几句,但觉得意义不大,故而笑一笑就过去了。
但在独坐的时候。又马上想起《读者》转载的一篇文童《“青春读书课”》,文章写深圳蛇口的育才中学的严凌君编选了一套人文读本。其中有《人间的诗意》两册。“严凌君选取的外国诗歌达90%的篇幅,而其中爱情诗又占了相当比重,甚至有人因此批评他‘被西化或者‘对学生影响不好。严凌君笑着说,‘诗人是爱的夜莺,若把爱情诗去掉,诗歌这座大厦就会塌掉一半。”(陈涛《“青春读书课”》)
我不知道严老师在自己开设的青春读书课上谈爱情时,是不是也有学生哄笑。是不是也有学生忌讳。但是在讲不讲的问题上,我是坚决与他站在一起的,甚至我还想生发一点:爱情不仅属于成年人,也属于少男少女们;不仅属于生活,也属于课堂。
爱情是生命的一部分,她和亲情、友情、师生情一样。共同参与到我们的情感世界中,在人与人、人与自我的互动之中引发、交融、丰富、升华。使我们的灵魂一步步地实现精神的富足和情趣的饱满。不难想象,一个缺少爱情的生命,是何其孤独和落寞,一个不懂得去领会、欣赏、品味爱情的生命,又是何等苍白乏力。我想,在一个尊重生命的课堂里,又如何能够将爱情当成异类而将其屏蔽掉呢?在世俗态度下,爱情被片面地理解为一种男女交往的行为。甚至被当成肌肤之亲、生理的冲动、对自我的放逐。从而水到渠成地使之成为教育的对立面,家长闻而惊惶,老师视而变色,于是将其深藏,形成一个个讳奠如深的空白世界。藏之深,学生于青春萌动时,好奇心日甚,所以和家长老师玩起躲猫猫的游戏;藏之深,学生与爱情之间的隔阂悄然生起,所以学生对爱情的崇高优美视而不见。更谈不上细细品读,甚至还有学生害怕听到这两个字,害怕读到有关爱情的作品。
其实,我也非常佩服教材的编纂者。能够将《雨霖铃》《鹊桥仙》《孔雀东南飞》《致橡树》《罗密欧与朱丽叶》《边城》等收录,但是作品中的爱情有没有为课堂增加生命的温度呢?能不能拓展学生的情感空间,形成细腻真切的心理世界,满足学生在这一阶段对情感的需求呢?其实。有些东西可想而知,爱情中最温柔、最悱恻、最柔美、最动人心魂的部分被有意无意地回避掉了,只剩下政治化的批判,教条化的概括。隔靴搔痒地讲解时。爱情还能够称之为生命的一部分吗?这样。以爱情的崇高为出发点,却一点一点消解了爱情的崇高。当爱情变成没有生命的东西了,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里传达的就不再是生命的信息,所以学生误解老师讲解的内容,或者不愿意听到老师关于爱情的讲读,是不是又在情理之中?
或许,在这一点,我也应该反省。
我在课堂里所讲到的爱情,是真实的爱情吗?这个“真实”。不是相对于虚构的“真实”。而是去除一切附加内容的纯粹的真实。我们常常发现,在事实本身和人为的附加内容之间,由于附加内容的干扰和遮蔽,事实本身反而退居其次,而大家苦心着力的,却是已有的导向或思考。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所呈现的已不再是“爱情”,又如何期待以情动人,化育学生呢?前一段时间,读到杨开慧牺牲前十个月的手迹:
几天睡不着,我简直要疯了,许多天没有信,天天等。我不要这样悲痛,孩子也跟着我难过,母亲也跟着难过。即使他死了。我的眼泪也要缠住他的尸体。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以至三年。他丢弃我了,一幕一幕地,他一定是丢弃我了。他是很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是非常爱他的哟。不至于丢弃我,他不来信一定有他的道理!父爱是一个谜,他难道不思念他的孩子吗?我搞不懂他。我要吻他一百遍。他的眼睛,他的嘴,他的脸颊,他的额,他的头,他是我的人,他是属于我的,只有母爱是靠得住的。人的感情真是奇怪,王春和那样爱我,我连理也不想理他。我真爱他呀,天哪,给我一个完美的答案吧!只要每月能够赚到六十元,我就可以叫回他,不要他做事了,那样随他的势,他的聪敏或许还会给他一个不朽的成功呢!
曾经读到毛泽东的《贺新郎》。感动于“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这样文绉绉、意蕴丰厚的句子,但如今读到杨开慧直白而通俗的手迹。才真真实实地走进了一位女子心里,去听她的心跳,去感受那血脉涌流的力量。对于杨开慧,我们往往从革命的角度去解读。所以她的爱情也自然带上了革命的崇高,她的怨,她的愤,她的恨,她的泣血的执着,她的歇斯底里的呼号,她内心的缠绕不清的纠结被消解掉,从而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重构了一个坚毅的、深明大义的、英雄无畏的革命者。爱情成了摆设,崇高也就成了伪崇高。那么,学生又如何能够在杨开慧身上收获更多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力量呢?其实情感与革命并不矛盾。其情之真挚热烈,与其就义之剛毅无惧相映衬,杨开慧才能够以其女人的情怀,成就我们视野里革命的伟大。但事与愿违,爱情的真实埋进了历史里,只留下一个单纯而空洞的形象。
我们不得不承认,虚假的东西已经泛滥成灾了,美好的爱情也披上了虚假的外衣。爱情中所折射的人性、人情被遮蔽。如果不从人性、人情的角度,着眼于人的心灵世界来呈现爱情,爱情就变得肤浅,变得暖昧,变得世俗了。而我们的课堂里。是不是充斥着这样的爱情呢?
我在课堂里所反映的爱情。是美的爱情吗?百度名片认为,在汉文化里,爱就是网住对方的心,具有亲密、情欲和承诺的属性,并且对这种关系的长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够与对方分享私生活。这其中就不得不包括对爱情的信念,在爱情中所尊崇的品质,以及在行为上所体现的爱情的特征。那我在这里所讲的“美”的爱情。就是从信念的坚定、品质的优良和行为的节制上对爱情进行考量、提炼,而深淀为生命之善的那一个部分。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也如张荣寰所讲:“爱情是生命的桂冠,摇摆就会让它落地,因为我们的灵魂没有爱情,生活下去就会很消沉。所以,要修正人格,昂起爱情的头颅,自然会时时爱戴你所爱的人。爱情是两颗心撞击的火花,爱情的法则是奉献,爱情的桥梁是忠诚,爱情的灯塔是恒久,爱情是智慧的最高艺术,爱情的脚步无法阻挡。”前面黑格尔和张荣寰所提及的“丰富”“高尚”“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奉献”“忠诚”“恒久”“智慧”等等。无一不透露着美的意味、美的思索,也理应成为人存身于社会的一种自觉的诉求和追寻。那么我们就将爱情从美感与快感的纠葛中拯救出来了,让妖魔化、丑化爱情的腔调言论隐遁。endprint
朱光潜《谈美》中是这样分辨美感和快感的:
从我们的立脚点看,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快感同为实用的,并不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至于看血色鲜丽的姑娘,可以生美感也可以不生美感。如果你觉得她是可爱的,给你做妻子你还不讨厌她,你所谓的“美”就只是指合于满足性欲需要的条件,“美人”就只是指对于异性有引诱力的女子。如果你见了她不起性欲的冲动,只把她当作线纹匀称的形象看。那就和欣赏雕像或画像一样了。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
或许文中所触及的,同样可以适用于爱情。爱情作为一名美丽的女子。她不仅仅是留给我们一些感官的刺激。一些等同于颜色、形式的外在的繁复,更是能够让我们在面对自己或别人的爱情时,获得最大的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需求,而实现自己人格的健全。记得曾经在高考阅卷场上,有一名学生以《谈意气》为题,从爱情角度掘开“意气”这一主题,他虽然只是围绕徐志摩和陆小曼之间那段屡屡被人提起的情感来写,但他将徐志摩对爱情的理想化的寄寓。陆小曼倾尽余生为徐志摩修订作品的事实,那样深情却又充满理性节制地叙述出来,这种情感无关欲,无关名利,却以诗意化的形式闪耀着美的光芒。没有对爱情的充足理解,没有对美的崇高敬仰,又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这样的文章呢?我也相信在那位考生的心中,“爱情”是美丽的。他对爱情的认识是深刻的,而他的内心也应该是饱满而热情的,这一些真的无法用分数来衡量,我所打出的高分不仅是给这位考生的,更是给那美丽的爱情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真与美的爱情是一种强大的生命能量。她是回避不了的,即使现在能回避,将来却无法回避,即使课堂能回避,但生活無法回避。或许有一些高中生也正在慢慢将一些青涩的感觉转变成爱情,当他们一步步走向爱情的时候,我们这些成年人却在闪躲,却在闪烁其词,却在架空爱情内在的生命空间。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社会日趋功利,为了更多实质性的东西,我们也不惜牺牲情感及其成长的每一个机会,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不懂得爱情,不欣赏爱情,无法从爱情中领略精神愉悦的人,走向人群之后,又是如何保持自我和人群的合理关系。又如何在功利的焦躁中寻求抚平内心的方法。
我现在沉思着,想象严凌君老师讲述爱情的模样,那应该是飞扬的,是真挚的,或许爱情并非讲不得,而是我们不敢放开手脚去讲,不知道如何去讲。不懂得深入到学生的心中去释放爱情的圣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