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拒绝,少烦恼
2018-01-19刘俊兰
刘俊兰
当你逐渐长大,你会发现有一些快乐是通过拒绝获得的。懂得拒绝,可以减少很多烦恼。
那天,有一个以前的同学,不知怎么突然做起了代购生意,有那么几天,总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刷屏,特热情地跟我推荐一个什么什么护肤水。
我当时连一句客套话都没说就谢绝了——甚至算不上婉言,我是这么说的:“不用了,谢谢啊。”之后,就去设置页面按下了“不看她的动态”键。
干完这事。我自己都愣了一会儿:这还是以前那个不好意思说不,宁愿自己憋着也不会拒绝别人的我吗?我竟然没有丝毫顾及什么“人情面子”,而且做得很理直气壮?
其实从小到大,同学们都说我人好,可能跟我不太拒绝别人有关系吧。直到有一天——
一位同学想让另一位同学去小卖部时帮自己带一些东西回来,可是那位同学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去,于是那位同学就望着我说:“问问她吧,她人很好的,她肯定答应……”事实上,我后来确实答应了,一来,我觉得正好我自己也去买点东西,二来,从小被教育“举手之劳,何足挂齿”的我,好像也没有理由拒绝这小小的请求—唱然我也想让人代劳,虽然我也不想走。但听到她们这番话,我还是很好奇,于是我就问她:“为什么你觉得我一定会答应你呢?”她说:“我觉得你人超级好的,几乎没拒绝过我们呢。”
我哭笑不得。
还有一些更让我触动的事:早餐的一袋吐司面包,刚放到桌上,从后面伸出一只手:“能给我一片吗?”在随后而来的“我也想要”“给我一片”的声音中,一袋吐司被瞬间消灭;我刚买回来的文具被周围传借,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最后去哪里了……这些确实是小事,少吃几片面包我就当减肥,文具用完了再买也不是大事,但是人对自己的东西都有领域意识,更何况我是金牛座!
前两年不是流行“做一个安静的女子”吗?我倒是想说,做一个会拒绝的女子吧,可以任性地说,我不。
可能你会觉得。人家找你帮忙是看得起你一确实,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做:哪怕占用你自己多一点的休息时间,哪怕麻烦一些,哪怕心里不太想做,就算看在人情面子的分上,硬着头皮也就答应了。脸上和颜悦色,心里老大的不情愿,还要安慰自己“都是朋友,看在面子的分上帮一次吧”。面子这种东西,大家都懂,只是不愿戳破。
我自己觉得,这些让你不情不愿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帮忙的人,就像一群“小小偷”,今天偷走你一点时间,明天偷走你一点自由,后天又偷……偷走的東西可以忍一会儿就过去,可是它们却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你自在而任性的生活,让你徒增烦恼。而他们窃笑着抱着“偷”来的你的东西逃开,把“面子”狠狠地糊在你的脸上,黏糊糊的,留你一个人在那儿,捧着“面子”苦笑。
但是,“小小偷”们已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不会回头看你一眼,他们还会再次光临的。
还有一种人,比那些人更过分,当你有一天拒绝了他,他还不高兴了,全然不顾你往日的帮助和善意,就像这个故事:
A每天都会带一个鸡蛋来学校,但A不喜欢吃鸡蛋,于是就把鸡蛋给了B。B一开始很感激,后来便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直到有一天,A把自己的鸡蛋给了c,B很生气,跑去质问A……
可是,给B一个鸡蛋并不是A的义务,A愿意给就给。当然也可以选择给别人或自己享用。
正如在人情面子中战斗的我,我可以帮你的忙,可拒绝。也是我的自由。
只有懂得拒绝一些浪费时间和精力还让自己不快乐的事,才能留出更多精力经营自己的生活,留出更多精力与真诚给值得的和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才能留出更多的快乐与朋友分享。懂得拒绝一些繁杂又烦人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何尝不是幸福呢?
点评
这篇文章,作者并不刻意于章法,只是随意地写下自己的遭遇,而表现的却是许多人共同的感受,因为很多人在面对他人请求时,很难说出一个“不”字,从而给自己造成无休止的烦恼。
“不”,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个刺眼的字,因为它代表了拒绝。在人情社会中,和气的国人总是害怕拒绝,不会拒绝,甚至拒绝提出“拒绝”。这样看似不得罪人,但只是自己一味在做“老好人”。《论语·卫灵公》中有一句为人熟知的名言,“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中的“不为”,指的就是拒绝。人们总以为拒绝是一种被逼无奈的最后防卫,却不知道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我们的文化,将表达“拒绝”的权利都视为一种“自私”,因此剥夺人表达的权利,也剥夺人拒绝的权利。大多数人变得为讨好别人而活,讨别人开心或喜欢,以确保自己成为主流价值中的好人。这个过程中却忽略了,其实拒绝本身就和应承一样,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