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真正近海灾难:无鱼
2018-01-19
美国彭博社1月18日文章,原题:中国的真正近海灾难 上周日,一艘伊朗油轮在距离上海180英里的海面上沉没。当然,这看起来像一场环境灾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便是如此严重的事故也不意味着最严重的生态灾难降临该海域。事实上,中国领海内的严重过度捕捞已导致该海域内没有多少海洋生命在这场事故中丧生。
上海海洋大学的何培民表示,过去30年来这片海域的鱼类已被捕光,以至于渔民“通常绕过这里并前往更远处以增加捕捞量。”对这场或将导致泄漏油料漂流到加州海岸的事故来说,这无异于“黑色反转”。该事故将促使中国有关部门重新思考如何治理其海洋环境。这种需求非常紧迫:中国的海鲜需求已迅速超过其国内渔业资源。
从传统上看,中国渔民主要在内陆水域和近海捕捞。但随着上世纪7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和私人捕捞船队规模不断壮大,这些水域的鱼类资源很快被捕捞一空。由于该产业创造就业岗位,地方官员不愿施加限制。不仅如此,有关部门还提供补贴和技术支持以帮助渔民向东海深处进发。1985年中国仅有10%的捕捞量来自遥远渔场,2000年增至35%。这种变化受到中国对海鲜的消耗量正随其人口日渐富裕而与日俱增的推动:上世纪7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7.9%,过去10年来增长50%,达到每年6200万吨,几乎占全球增长的2/3。如今中国在其领海内的捕捞量已达到约1300万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仅为约300万吨。
2016年中国农业部表示东海“无鱼”已成事实。值得称道的是,中国政府已认识到该问题并采取多项缓解措施。从1995年起,中国开始在其关键渔场实施季节性休渔以帮助鱼类繁衍生长。中国还已设立管理相对松散的各级各类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250余处以保护相关海洋生物。此类措施正发挥作用,但不太可能使东海或中国任何其他渔场“复活”。相反,中国需要对其监管渔场的方式进行结构性改革,这包括设立收集和公布渔场数据的透明公共机制,以及扩大海洋保护区并使其置于集中管理之下,否则很难有效监管。或许需要几十年才能使东海恢复至曾遍布丰富渔业资源的过去,但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作者艾明德,丁雨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