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立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2018-01-19李澄非梁淑芬姜少华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立体化实验班交叉

李澄非, 梁淑芬, 姜少华

(五邑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广东 江门 529020)

0 引言

一般的校企协同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局限于研究大众化人才的培养,缺乏对具有地方特色高校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我校地处侨乡,其办学理念是植根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以本科教育、人才战略为为基本,以协调发展、创新服务、坚持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为目标[1,2]。

我校开展的校企协同立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有其具体操作和具体的研究对象(学校与企业协同组建的综合实验班),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多专业交叉融合机制的构建诸方面开展了有盖的探索和实践,也对其他同类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立体化的培养模式

我校样企协同创新的立体化的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一方面在综合实验班里对学生进行专业的通识教育、拓展教育、创新能力教育三阶段立体化培养模式,逐步拓展,层层递进, 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综合实验班中从课程内容及实践环节设置上体现多个专业之间交叉渗透,以达到将不同领域知识整合应用,学科交叉的创新研究的目的;最后通过这一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知识素质及协同合作综合能力的培养。

图1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1.1 素质培养的课程设置

根据三阶段立体化培养模式的机制,改革拓展教育与创新教育模式中的课程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现有条件进行不同的设计,尤其是创新教育模式里的课程内容一定要体现前沿性与交叉性。

我校根据企业对化工人才、自动化人才、机械工程人才和营销人才的需求,选拔了化学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机械工程专业、营销专业的学生共同组成了一个融合四个专业的综合实验班。在综合实验班里为培养学生工业工程的概念和体现专业的交叉和综合性,设置了如图2所示的企业学习的理论课程[4-5]。

图2 企业学习理论课设置

通过通识教育及拓展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和技能,在人文素质及情感等方面得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并在后续的校企协同创新能力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积累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建立起良好的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1-3]。

1.2 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协同创新模式下的综合能力培养实施内容如图3所示(以综合实验班中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为例),主要是指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教学学生能力培养,及教学活动开展合作方式。而实践教学内容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方式是教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校企合作是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实现途径。

图3 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发展程度是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基本出发点。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首先,在基础认知阶段,通过项目的展开,并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为接下来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关键训练期阶段,仍以项目的展开为主线,主要通过校内外的实训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自动化专业所具备的主要实践能力;第三,在专业熟练期阶段,主要开展综合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重在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以项目为核心,深化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推动校企多方协作,共享多方资源优势,深化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最后,在职业成熟期,通过企业实习的方式,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优秀自动化专业人才。

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如图4,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投料系统为例。针对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初期学生进入企业,认识各种自动化仪表及元器件和接触自动化设备,再到理解自动化生产设备工作原理及生产过程的控制方法,培养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技能;在后期的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合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如对投料过程中管道压力控制,加入PID算法,以改善其控制效果。最后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如自动投料系统的投料效率受温度影响,温度过高损耗大,降低设备工作寿命,温度低时原料流动性差,且影响管道压力造成管道爆裂。针对此问题,学生提出了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参数优化的方法,并将优化结果用于了指导生产操作,提高了投料效率,并满足了企业节能减耗的需求。

图4 创新能力培养工程实例

总之,在自动化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与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相搭配,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能力目标要求。

1.3 多专业交叉的立体化培养机制

在综合实验班中,从课程内容及实践环节的设置上体现多个专业之间交叉渗透,以达到将不同领域知识整合应用,学科交叉的创新研究。

通过多专业深度融合,将化工、 自动化、 营销、机械多专业交叉和专业知识融合,培养潜在人才,使其掌握第一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还掌握其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拓宽潜在人才的知识结构,深化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化工专业的人才除具有扎实的化工理论知识同时能兼顾自动化和营销知识;自动化人才具备自动化理论知识,还能具备化工,机械相关工作知识并能了解营销技巧;营销专业的人才除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需了解化工的工作知识;机械专业的人才具备机械相关的扎实的知识,还要了解化工及自动化和营销相关的工作知识。最终使得实验班的人才具备综合的多专业交叉知识及较强的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技能,同时也具备了较高的就业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对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培养、跨学科交叉能力的提升,激发求知欲望,全力打造学生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其在工作中更善于发现问题,整合资源,将专业知识进行融合转化为综合知识,进而具备独立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最终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图5是以综合实践环节为例,体现了多专业交叉立体化培养的模式。

图5 多专业交叉立体化协同创新案例

在综合实践环节中,设计针对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的立体化设计题目,需要多个专业的同学协作进行。首先是营销专业的同学根据客户的需求提出产品要求,然后化工专业的同学根据产品求进行研发,同时自动化专业去设计生产流程及控制方案,最后机械工程专业的同学完成生产装置的设计,这些工作的完成,必须借助多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去协作完成。所以通过这样一个立体化设计环节,能够对学生进行多专业交叉培养和协作能力的培养。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工程训练项目来组队。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知识结构组成,为完成一个共同的综合设计的目的,充分融入团队,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通过相互技术交流,吸收他人的优势,避免自己的缺陷,形成专业知识的优势互补,激发出创新设计。

2 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在于协同创新。首先,校企多方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主动交流,积极拓展实践教学相关项目,引导在校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多方协同合作下的工程实践教学内容。其次,实践教学内容协同。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实训、综合实践与创新训练、工程实践等环节,各环节之间要具备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以项目设计为中心,实验、实训、实践以及实习等各环节的链接点具有较强的协同性,协同创新理念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第三,学生能力发展协同。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该体系为学生确立了明确的综合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培养学生具备所需要的综合创新能力。第四,多专业交叉立体化培养。通过多专业交叉立体化培养,以满足企业对多元化人才需求。

在探索知识能力与素质校企协同培养的基础上建立如图6所示的自动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此培养机制中,对于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以综合实践项目开展为契机,鼓励其走进实验室,进入企业,选修增强创新能力的相关课程,接触企业需要的相关专业交叉知识,进行视野拓展。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校企合作的相关科研课题中来,深入企业,强化其科研创新能力,多专业协同培养,进一步促进整个专业的创新能力。这样,针对不同学生形成了以项目为驱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企业反馈信息不断优化调整实践创新体系相关内容,多专业交叉学习,提高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学生综合实践

图6 自动化专业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与创新能力。最终以校企协同为突破口,以企业实习为契机,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及多专业交叉的人才立体化培养。真正做到面向社会的综合创新人才输出战略。

3 结语

本文以自动化专业为例,通过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针对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培养、跨学科交叉能力提升、视野开拓和求知欲望的激发,校企协同全力打造学生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实验班培养平台,使其形成具有地方普通高校自动化专业自身特点的集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分层次、多模式、多规格的立体化培养人才培养机制。

[1] 张焜,董超俊,杨文芳.地方高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五邑大学综合实验班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术版),2013(2):22-27.

[2] 张焜,纪秋颖,董超俊.组建实验班 创立“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 2014,(12):29-32.

[3] 张焜,纪秋颖.基于协同育人理念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五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大学:研究版, 2014(10):50-56.

[4] 姜少华,徐樱华,杨冬香,李澄非.综合实验班学习保障机制初构[J]. 北京:大学:研究版, 2014(10):65-69.

[5] 郝晓曦,李辛沫,高校“双主体”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石家庄:价值工程,2015(2):216-217.

猜你喜欢

立体化实验班交叉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行知实验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连数
连一连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