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医院康复破局
2018-01-19吴佳男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以综合为基础,以康复为特色”,部分城市二级医院在政策推动下寻求转型。
2016年7月,《关于加强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等部分公立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治疗床位逐渐转换为康复床位;今年年初,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又启动第二批转型试点,西城区广外医院等6家医疗机构被推上前台。
“市政府在考虑适时推出第三批,希望覆盖北京16个区县。在这一基础上,仍有需求的区县可自行转型。”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以下简称“展览路医院”)院长王雪松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这代表着北京目前以二级医院为中心,连接三级医院和社区的康复链条初步成形。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视察康复建设工作。
北京试点
“康复是诊疗链条中的最后一环,能改变人对生活的态度,使人生从灰色回归彩色。”王雪松认为,至今,很多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在这一点上认识仍不够深刻。
2017年10月11日,经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批准,展览路医院增挂“北京市第一康复医院”的牌子,成为北京首家顺利完成公立医院转型康复医院的试点医疗机构。
时间回溯7年。2010年调任展览路医院院长之时,王雪松面临的是二级医院遭遇的普遍窘境:尽管已有50余年历史,妇儿等学科曾存在一定优势,但医院却病床空置,门诊大厅空荡。他的第一考虑是医院如何生存:下沉社区?不太可能;升“三级”?技术和人才梯队跟不上,内涵难及,空间亦受限。
恰在此时,北京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相关领导前来视察,希望展览路医院在康复领域作出探索。“这是带给医院的一缕及时的阳光。”
2010年,历时整整一年,王雪松带领团队明确提出“以综合为基础,以康复为特色”的战略,以“大专科、小综合”为方向,内部展开“大讨论”,外出学习先进经验。
“内部讨论”,主要是统一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思路,在全院医务人员中形成共识。“当时康复还不被认可,有着各种顾虑。”为此,医院联合区卫生局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四家医院一线医生发起了“需求调查”问卷。最终,400余份问卷的反馈信息:需求最大的为骨创伤,其次为神经康复。
2011年春节后,医院并未急着“消灭其他科室”,而是首先创建了康复科,从其他科室紧急“调人”。“基于‘稳定’考虑,初期调入20名医务人员。”同年5月,拿出一层病房,40张床位;2012年5月,再拿出一层病房;两年间,从骨、关节康复做起,至神经、心肺,从单一专业逐渐向多个专业展开。
人才培养和引进是关键。自2010年开始,医院先后选派康复医师到无锡市康复医院、香港康复类医院进修,同时从各处引入和聘请专家。“团队被迅速整合。”王雪松回忆。
医保的支持成为康复顺畅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开始医保持谨慎态度,但在来院视察评估过后,加大了支持力度。”王雪松表示。
“大力发展康复医学,转变‘重治疗、轻康复’的医疗理念,对完善现代医学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西城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宋青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近年来,西城区先后对展览路医院的康复设备购置、基础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等给予了经费保障,以求最大化满足区属群众的康复医疗需求。2011年,北京市西城区对展览路医院的投入是500万元,2012年,北京市投入资金为1000万元。
目前,展览路医院已建立了骨和关节康复、妇科肿瘤和盆底康复、神经康复、心肺康复等多个学科的全康复体系,协作医院已覆盖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多家医院。“过去讲‘大专科小综合’,现在讲‘大专科强综合’,‘强综合’为‘大专科’保驾护航。”王雪松说。
多地探索
2010年,展览路医院外出考察的第一站是无锡市康复医院。原因是该院于2008年就开始了改革。王雪松认为该医院转型前与展览路医院情况类似:地处市中心,周边三甲医院多,辖属人口有限,面临生存困境,主动转型需求强烈。
无锡市康复医院转型前为无锡市北塘区人民医院,在发展遭遇瓶颈之时,契机为恰好对接了无锡市“十二五规划”和无锡市残疾人康复事业规划。确定基调后,人才构架上,采取的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有神经内科医生转岗,外派进修;新人为大学康复相关专业毕业生,以新型绩效机制进行鼓励。“当时全院康复科奖金最高。”无锡市康复医院院长党英杰希望以事实来改变部分人对康复的固有思维。
时至2017年,无锡市康复医院现有400张病床中,用于康复的占到70%。优质的康复体验与效果吸引了无锡市几乎所有三级医院的术后康复患者。党英杰介绍,此前展览路医院前来学习的有神经康复和社区康复,“而现在,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的则是骨科、心肺和妇科盆底康复,更多交流才有更大进步。”
王雪松认为,医院当下的良性发展还得益于几年前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提出的“三级康复体系”试点建设。“按照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的规划,展览路医院与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优势互补的三级联动康复转诊机制。三级医院术后患者可转至展览路等二级医院进行康复,康复后如有需要,再转至社区。”
受益于这一体系,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已与展览路医院形成了密切的转诊和培训机制。“中心和展览路医院实现了管理一体化、基本医疗一体化,业务对接、组织管理和绩效管理渠道也很畅通。”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跃红告诉记者,该中心康复科医护人员会定期参加展览路医院组织的技能培训,或在中心接受展览路医院医生的临床指导。今年上半年,该中心与展览路医院上下转诊盆底和心肺康复患者数逐月上升,月均近百人。
仍有瓶颈
尽管已有医院进行尝试和实践,但有专家认为,放眼全国,康复产业大势尚未形成,地区发展也不够平衡。转变员工观念,选择有效模式,规避或减轻阵痛等,都成为医院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难题。
在自身“定位”这一点上,王雪松的观念是“错位发展”:在大医院目前缺少康复动机和客观条件之时,展览路医院坚守阵地,强化优势学科,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同时,医院存在区位优势。在他的概念中,医院现阶段以2.5公里为半径“画了个圆”,立足最大化满足“圆内”三级医院分流和社区上转患者需求。“周边有北大人民医院、阜外医院、积水潭医院,离复兴医院也不远。”他认为这同样是其他地处城市中心,立足或即将开展康复治疗的医院的一大优势。
而劣势,王雪松则认为受制于历史规划,二级医院医疗用房短缺和医技人员匮乏等问题亟待解决。“广义上来说,我国的康复医疗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配套尚不完善,政府须跟进对康复医院的特殊补贴和其他政策。”
对于近年涌现的社会资本创办的康复医院的发展,王雪松和党英杰的观点近乎一致。“希望规范康复的政策尽快出台,因为这不光可规范匆忙上马的民营医院,也能在路径管理和技术标准上对公立康复医院进行规范。”王雪松最后指出。